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家长 > 育儿随笔 > 浏览文章

自闭症家长交流日记

2009/12/18 8:39:5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蓝狐狸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1. 下面是美国一个rdi的Yahoo Group上的一个故事,讲他儿子终于用上了创可贴,她用的是陈述性语言(decleaeatively)而不是命令式(imperatively),这些我们也可以学的。

  [pwhererer]

  "我儿子杰米,6岁半,自闭症谱系,一点点语言能力,从来不能忍受创可贴,在进行了RDI训练后,他先学会了说儿语“boo-boo "(儿童语,可指“破了”,broken),然后他能过来要帮助。上个月他开始要求被亲一下,如果他说了‘boo-boo'后,这也很酷啊。

  但昨天,他骑自行车摔了,膝盖上有个口子,他不久自己过来要我帮忙(因为流血了),而且还能容忍我给他涂了点药膏,再用上了创可贴!我一直跟他在一起,用陈述性语言告诉他:”创可贴对BOO-BOO有好处“,而不是用命令式的语言,如 “杰米,不可以拿下来”。几分钟后,他安定下来了,创可贴还在膝盖上。

  后来,他手指着创可贴,说“这是BOO_BOO” 或“这里破了”之类的话,还让我亲一下,当然我乐于从命。

  在晚上有几次他揭开创可贴看伤口,但很快又贴回去了,而不是把它拿掉,他也不再用手抓伤口了,这又是一大进步。第二天,我们给他换新的创可贴,一边跟他说,“创可贴对BOO-BOO有好处”,这次他跟我们一起说了。他再也不象过去那样恐慌了!

  2 解开人际关系之谜中有这样一段:

  伊萨克和妈妈手牵手,面对面,各自坐在一起堆好的人形积木两边。他们数到三,接着要一起把堆好的积木吹倒。他们的一、二、三数数儿并不简单,数到一半要突然停下来,笑一笑,并看看狡猾的对方什么时候继续数下去。这种故意夸张的犹豫时刻,原本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是非常挫折而不自在的,但对于此时的伊萨克来说,这个时刻只会提高游戏的紧张刺激感而觉得好玩。就在吹倒积木之前,伊萨克的眼光在妈妈与积木之间专注地来回。当积木终于被他们吹倒以后,伊萨克眼睛看着的是妈妈的脸孔,是苏珊为这个游戏带来刺激,让伊萨克觉得好玩----而非倒掉的玩具让他觉得有趣。

  在读完这一段后,我在RDI的游戏中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重点是让孩子觉得两个人玩真有趣,而不是注意游戏中的细节,这其中binfeng2000的提议也给了我一些启发,下面是昨天的游戏和小然在这过程中的表现:

  和小然面对面地坐着,先用一件大人的衣服当做是炉子,把‘炉子’架在床的中央,我把一双手套举起来,目光注视小然;‘这是什么啊?’小然笑着答:‘这是红薯,是个红色的红薯’这时他的眼睛是看着红薯的,我又问‘你说什么啊,我看不到你说话啊’小然笑得更欢了,同时目光转向了我:‘这是个红色的红薯’我也笑了‘那好吧,我们要把这个红薯放到炉子里烤’然后我把‘红薯’放进了‘炉子’,然后又拿起第二样物品,一张绸布,把它卷起来,再次举过头顶:‘这个是什么呀?’小然笑着看了一下,又看着我说‘是黄色的红薯!’接着‘我们把黄色的红薯放到炉子里去烤’....以这样的步骤放了7、8样东西到‘炉子’里去,每一次都要求小然在说话的时候和我有目光对视,我发现因为他太喜欢这个游戏了,他自然而然地就看我了

  然后,我在游戏的过程中加入了吹火这个步骤,当红薯全部放入以后,我们点火,开始烤,然后两个人一起吹,我说‘我们要一起吹,这样风大一些,火会燃得更好!’小然很积极的配合,然后两个人面对面开始吹,吹一下,又抬起头来,当我抬头看他的时候,我发现小然满脸兴奋、满脸快活地正看着我呢,那一刻,他的眼神专注、目光发亮,注意力完全按照我的设想在走,目光从妈妈的脸上移到炉子上,同时鼓起了腮帮子,很努力地吹着,吹一下又抬起头来,目光又移到了妈妈脸上,好象是在观察妈妈,然后又快乐地开始吹...

  这是前所未有的目光对视,时间可以延长到10-15秒钟!

  第三个环节,再进行RDI书上所说的烤红薯的步骤,将‘红薯’在两个人之间传递,小然快活得哈哈大笑,但这个环节我感到可能是我做的速度太快的原因,他还有点跟不上,目光的转移不够理想,常常是看着飞过来的‘红薯’忙得不知所措,笑得不知该看哪里了!可能速度还要放慢一些。

  从这两天RDI的游戏活动中,有很好的感觉,我问小然:‘是你一个人好玩,还是和妈妈一起玩好玩?’小然笑着看我:‘和妈妈玩好玩,一个人不好玩’在日常生活中,小然说话时有了明显了主动注视的能力,会主动跑来看着我的脸说话,看到我的表情比较好,他就开心极了,这也算是察言观色的第一步吧。

  3 记得我们曾讨论过认知能力的问题,基于你提供的小然看到工人在墙上打洞,以为他们要把墙推翻,我们提到自闭症儿童有“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特点,正好我在RDI网站上查论文时,看到他们收集的一篇论文好象能解释这个现象,如果你到Autism Research中查 “Joint Attention",里面有这么一篇文章:<<自闭症和扩展视觉注意力的天生缺陷>>,摘自2003年的<<儿童心理及精神分析期刊>>,里面的结论是:自闭症儿童在观察过小物体后再观察小物体,或是在观察过大物体后再观察小物体时,他们观察的速度和精确度与正常孩子无异,但是在观察过小物体后,紧接着观察大物体时,自闭症孩子就遇到了常人没有的困难。

  我觉得这可以解释他们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缺陷,或者说他们很可能陷于细节之中,却不能脱身看见大图景。最近我也在想我儿子老师反馈回来的信息:他往往在老师讲完一个故事后,抓不住故事的大概。他可能对每个故事的细节都能了解和记忆,但这些细节如何构成一个连贯的故事,他们的思维在处理完小细节后,却无法顺利地转换到大图景中去。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在以后的讲故事中,或许可以在某些片段后,常常脱开脚本,将故事前后经常呼应,将他的注意力尽量地拉回到故事的整体中,帮他多作从小细节到大图景的转换。以后可以试试。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自闭症家长交流日记]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