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甄老师写了一本很好的书《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其中提到家长在教育训练中的误区之一就是搞不清"谁是孤独症康复训练的主角":
有的家长问"我家附近没有训练机构,我又没有条件带着孩子去外地训练,我该怎么办?""进入机构还要等待好长时间,看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耽误不起,心里很着急,我该怎么办?"与20年以前相比,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可以为孩子的教育训练服务,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是,这也在某种意义上使家长对教育机构的期望过高,甚至以为训练机构可以替代家长自身的作用.在孩子诊断初期,家长的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使得家长们用在寻找社会资源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自己投身教育训练的时间和精力.当孩子最终离开教育机构,回到家庭以后,往往因为家长自己对于孤独症的教育方法知之教少,在孩子面前束手无策,无法支持孩子的后续发展.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中国的社会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孤独症儿童长期康复训练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多数家庭也不具备长期依靠训练机构的经济条件;再加上孤独症康复训练长期性的特殊要求,这些都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家长必然要继续担负起教育训练的主要角色.而孤独症的教育训练不仅需要热情、耐心,更需要心理科学的指导,因此,争取社会教育资源的支持与加强家长自身的专业学习并行,这才是拯救孩子的正确道路。孤独症孩子如同一只搁浅的小船,托起这只搁浅的小船,是我们父母的使命——孩子是船,父母是水,水涨才能船高。全面提高家长把握孤独症康复训练战略方向的能力,提高家长康复训练的教育技能,促进家庭训练科学花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这一点,在机构中短期训练的效果可能会丧失。
甄老师所涉及到的这个问题在很多家长和机构身上得到了体现,比如国内很多机构不具备家长培训和指导的能力,所开设的课程不让家长参与,还有很多机构是脱离家长的全托模式。很多家长在我们学校咨询报名时问道“家长不跟着行吗?”“你们学校能不能全托啊?”“在你们学校训练一期是不是就痊愈了哪?”等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家长对自闭症康复的认识和心态有较大的偏差。
我们学校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机构教学和生活教学紧密结合,老师教学和家长参与并举,训练生活化、生活训练化。以提高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为主线,以孩子的自理自立为目标。目标的达成必须依靠社会、机构、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安安教育开设的家长培训模式和康复教育模式中全程家长参与、家长培训、家长指导、共同制定训练计划、师长协同教学的理念和操作手法是科学的、有效的。希望家长能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