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家长 > 育儿随笔 > 浏览文章

如何指导家长对弱智儿童的训练

2004/8/31 22:18:16 来源:徐汇特殊教育风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教育方法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手段。在普通学校中教育方法是丰富而多样的,而且常常凭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机智,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谓“教有法,教无定法”。对弱智儿童的教育训练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介绍几种,同时提出在指导工作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供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参考。

一、             几种常用的教育训练方法

1、游戏法

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弱智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采用游戏法,不仅对年龄幼小的弱智孩子,对于年龄较大的学龄期弱智孩子也是适用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动作活动的水平也偏低,所以尽管孩子已长到8岁、9岁,甚至11岁、12岁,都对游戏教学法很感兴趣。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许多弱智学校的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开发弱智孩子的智力或潜能的最简易方法,就是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玩具,让他们玩耍,在游戏中锻炼他们的感官功能,只要感官功能提高了,孩子的智力或潜能也会随之提高。杭州市健康路小学体育教师罗敏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总结了在体育课中采用游戏法取得的教育效果:游戏法能激发儿童的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使孩子大脑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正面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好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对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的调查表明,确有实效)。还有其他知识教学如数学、汉语拼音、识字等教学过程中较难学习的内容,通过游戏法教学也显得容易收效。

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用游戏法进行教育训练。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如包装用过的纸、旧年历画、塑料瓶、易拉罐等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或可以利用这些制作成教学玩具,也可让孩子自己画、剪、撕、贴等。所以在家庭中,有更充分的机会、场所和条件提供玩具,让孩子进行游戏活动。在孩子游戏活动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小事故,如打翻了茶杯、倒翻了痰盂等,家长不要过多指责,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当然,在游戏中应注意安全。

2、演示与操作法

演示法是指把教育训练的内容,用实物或图片、模型等作为教具,让孩子看得见、听得到,有的可亲口尝一尝,等等。演示法可使孩子对学习内容有直观形象的感知,有感性的认识,使他们对学习内容容易理解。

操作法是指教育训练的内容用实物、图片、模型演示来进行,不仅能让孩子看到、听到、尝到,还要让孩子能亲手摸到它、摆弄它、组装它。如让孩子把一只小瓶盖子拧开又盖上;把木珠用绳穿上又拆下;许多手工制作品,也是用手工操作教育训练的;家务劳动的内容如炒菜、洗涤、打扫卫生等等也可采用操作法对孩子教育训练。采用演示法和操作法对弱智孩子进行教育训练时,可使孩子对学习内容通过演示或操作而在大脑中留下鲜明的具体形象.形成较强的神经联系,帮助孩子理解,并能较好地接受家长或老师的指导。这对于发展孩子的感觉、知觉和动作能力有益,并且还能发展孩子对事物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即开发了其智力。在教育训练中,对教育训练的内容仅仅靠家长或教师的口头说教,往往费尽口舌仍收效甚微,甚至几乎等于零。这是因为孩子对事物特性缺乏具体的感知觉,往往在他的大脑中混沌一片,弄不懂什么是甜、酸、苦、辣;不明白什么是红、黄、蓝、白、黑。所以在弱智孩子的教育训练中,充分运用演示法和操作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普通教育学原理中直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运用演示法和操作法及游戏法时,都需要有指导者的语言指导,即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点,指点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去认识和理解它,用什么感官去接触它,怎么去观察它。如一张图片《秋天》,指导者一边让孩子看图,一边仔细地讲解图片内容,这样有助于孩子学习。假使没有《秋天》的图片,脱离实物,光凭家长或教师的语言讲述,这样效果就差;若光让孩子看图片,而不加口头指导,同样也收不到效果,因为孩子不知看的是什么。所以运用上述几种方法时,必须结合运用语言指导即注意运用讲述法,以增强教育效果。

3、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困难时,指导者给予一种临时的帮助即提示,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提示法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口头提示、手势提示、示范性提示以及身体动作提示诸形式。

口头提示是指导者用口语提醒儿童。提示的内容可以是原来指导过的语言重复一次,也可以是原来指导语中的某些关键词。例如,指导儿童学习书写时,要注意有正确的书写姿势。当儿童在书写时出现身体歪扭、头离桌面太近等等不正确姿势时,指导者就应该用口头提示“身体要正”、“头再抬高些”等等,以纠正儿童不正确的书写姿势。手势提示是指用手势来指点儿童行为动作中某个不正确的部位或涉及有关物体。如儿童书写时出现形近字容易出差错,指导者在交代任务时,用手势加强点明易出差错的地方,引起儿童注意。示范提示是指指导者作演示动作后,要求孩子模仿着做。示范提示通常与口头讲解同时使用。示范前要提醒儿童注意,示范时速度要慢,要使孩子看清楚示范动作的每一个部分,突出示范动作中的重要部分。身体动作提示也就是手把手地教。运用提示法时应注意以下各点:①只有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才作出提示,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提示过多,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即使他能独立完成的,也会贪图方便,依赖指导者的帮助。②当孩子需要帮助时,首先使用口头提示。如果口头提示不成功,则观察孩子的实际行为动作过程,然后再决定是否用手势、示范或手把手的方法帮助,同时仍得结合口头提示。③在运用提示法后起到一定作用,为使儿童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应尽快地逐渐减少或停止(取消)提示。

4、对比法

对比法是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人类对事物特性的感知与认识,是在不断地对事物特性进行比较中得到的,许多教育家都重视对比法的应用,强调教育儿童要善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在对弱智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应更重视这种对比的方法。如让孩子辨认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气味、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硬、软,粗糙、光滑等),不同的形状和体积等,必须充分应用对比的方法才能使孩子对这些特性有所感知和理解,否则是难以学会的。例如教孩子学会“重”和“轻”,就得将一件重物和一件轻物呈现出来,要孩子亲自掂量一番,告诉他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再通过对更多物体的重和轻的感知对比,从而懂得什么是“重”,什么是“轻”,怎样表示物体的重和轻等。

在弱智儿童教育训练中,对比法的正确运用也有几点需要注意:①对比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些;②对比的内容,开始差异应明显,以后逐渐缩小。如开始用“白”与“黑”色比,而不要用“白”与“浅灰色”比;③对比的内容一下子不宜多,应逐渐扩大,注意前后学习过内容的联系比较;④对比时利用口头语言指导是必要的;⑤应启发孩子充分利用对比法进行思考和学习,引导他们提出问题。

5、强化法

强化法是指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对孩子的正确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奖励。这种奖励是对学习行为正确的结果表示肯定,因此使他们感到愉快,并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得到奖励。这种以奖励为主,促使孩子学习正确行为的方法,也被称为正强化法。
  强化法的正确运用,关键在于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奖励。要奖励得当,有以下几点应加以注意:①明确奖励孩子的是什么;②选择好适合于儿童的奖励方式和内容。如有的当众给予口头表扬,有的发给一些小奖品,有的记上一个红星,有的家长或老师向他点头微笑等等;③应在所要求学习的行为正确完成之后即给予奖励;④在使用其他多种奖励形式时,应同时结合口头表扬;⑤尽可能使儿童体验到对其行为得到的自然奖励。所谓自然奖励,如果孩子口头表达了自己的要求,由于他语言正确,使别人能听懂,因此他的口头要求得到了满意的回答,这种满意的回答即是自然奖励;③当要求孩子学习的某种行为已经相当巩固时,可以逐步撤消人为的奖励,直到在完全投有奖励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该任务为止。

6、惩罚法

惩罚法是指教育过程中,当儿童出现某些严重的、不恰当的行为时,指导者采取惩罚的措施来制止和消除这种不恰当的行为发生。如有的孩子经常骂人、打人、损坏公物,有的有吃脏物、玩弄生殖器等坏习惯,经多次口头教育不起作用,这就有必要采用惩罚措施。惩罚的作用是使儿童对那些坏习惯或不良行为的后果产生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掉这种不正确的行为。

惩罚法的正确运用,并非易事,也需要合理与适当。以下几点是值得指导者注意的:①惩罚的形式要适当。既然要惩罚了,强度大些,效果会好些,但又不能过强,过强会引起儿童严重的对立情绪,或造成某些伤害,反而出现不良后果;②惩罚的时机,应在儿童不当行为出现之后及时进行,这会使儿童明白为什么受到惩罚,不当的行为是什么。如果延迟了惩罚的时机,儿童对惩罚的目标会搞混,不清楚为什么要受惩罚,当然也不知道哪个行为不恰当,这样就失去了惩罚的作用;③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而不是指导者发泄个人愤怒怨恨的手段,所以在采用惩罚法时,切忌加上个人的不正当情绪在内,而应该是出于爱,立足于帮,万不得已时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绝不能滥用。

二、指导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1. 需要耐心和细心

家长对弱智孩子给予指导时务必做到耐心和细心。这是根据孩子的特点需要出发的。由于孩子智能低下,因此对教育训练中提出的任务或要求理解能力差,往拉动作慢又不协调,对物体感知的辨别能力水平偏低,因此,按照正常孩子的水平早该学会的内容,他们却久久难以成功。所以,家长在指导时必须有耐心。俗语说:“欲速则不达”。假使指导者急于求成,看到孩子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有的家长性急地自己动手代为完成或者不耐烦地干脆不再指导,听其自然。这些都是不对的,不仅不能使孩子学到可能学会的能力,而且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使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甚至养成一种自卑的心理或者懒惰的习惯。所以指导者必须时时考虑到孩子的特殊情况,指导时需要耐心再耐心。

指导者的细心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积极有效地指导孩子,首先就需要细心观察,细心观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孩子的进步与成功,即使是细微的进步,也要看到;二是观察孩子所以不能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然后再加以指导。如孩子学穿衣服却扣不上纽扣,仔细一看,原来是扣子小,纽扣洞眼也小,而孩子的手指小肌肉动作发展还达不到这种要求,所以他特别困难。又如学写汉字,孩子在一些汉字上往往多一笔或少一笔,造成错字,如将“黑”写成“黑”或“黑”等。因为他们对汉字结构的形状知觉有困难,特别是面对一些字体结构近似或复杂的、易混淆的字时更是如此。根据上述情况,指导者在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应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孩子练习手指小肌肉动作;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字体中易混淆的看不清的部分,以引起孩子的注意,使其对字形结构知觉得清楚些。

总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殊性,在指导中要耐心地进行指导,坚持不懈地努力地指导,不可性急,也不要灰心;还要耐心地指导,仔细观察孩子的学习行为,及时地给予必要的表扬和帮助。

2、善于表扬,敢于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训练过程中,孩子学习上有一点微小的进步,家长都应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信心和积极性去继续学习。再者,对孩子应该达到的要求,家长绝不可放松,应敢于坚持下去。对孩子行为的不够要求之处,有时并不作正面的批评,只是进一步再提出要求,鼓励他完成。如要孩子跟着家长学说话,而他却不跟着家长说,这时家长不要当面批评,可以鼓励孩子“嘴再张开一些,声音就响了”,而不要直接批评他为什么不跟着学。这样,孩子的自尊心有了保护,而对他的要求并没有放松。这是教育技巧的运用,可以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及时表扬与严格要求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彼此是矛盾的。严格要求是指凡是孩子可能达到的训练目标,不应该降低要求。严格要求是为了达到对孩子教育训练的目标,对孩子的发展和康复十分必要。

3、善于利用时间,坚持进行教育训练

家长需要指导孩子,就必须有时间保证。一般讲,家长既要上班工作,又要料理家务,还要辅导孩子教育训练的内容,客观上时间是十分紧张的。于是,许多家长往往把辅导孩子的任务减少或者挤掉。但有的家长却能千方百计地抓机会来辅导孩子,见缝插针地挤时间。加利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间,边看边和孩子聊天,同孩子交谈电视屏幕上的内容;利用做家务活动的时间,分配些简单的劳动任务给孩子,请他帮助做;利用接送孩子的途中来背课文或背数、背诵乘法口诀,认识沿途的事物等等。这样点点滴滴地抓,争分夺秒地挤时间,积累起来也十分可观,效果是明显的。只有善于利用时间,坚持教育训练才能使指导工作得到充分的保证。

4、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家长在教育、训练孩子过程中应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俗语说“言教不如身教”,这在教育工作中也是十分强调的。作为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家长自己就首先要做到。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最长,因此孩子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所以家长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这是不可忽视的。
0% (0)
0% (10)

下一篇: 自闭儿与我 上一篇: 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教育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如何指导家长对弱智儿童的训练]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