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诊疗研究 > 浏览文章

自闭娃的镜像神经元受损与μ波

2016/1/22 9:32:40 来源:新浪微博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自闭症者最重要的异常现象就是缺乏揣度他人心智的能力,科学家推测是自闭症者镜像神经元系统存在问题造成的。
 
  脑电图(EEG)用来测量脑波。EEG中有一种μ波,其频率为813赫兹,会在人进行随意运动(譬如翻开手掌或握紧拳头)或观看其他人做同样动作时,遭到阻断。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团队通过测量正常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的μ波来分别监控镜像神经元的活性。
  图一:当进行随意肌运动时,EEG显示运动控制神经元会活化。自闭症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μ波的强度受到抑制。
  图二:当观察他人执行动作——观看手掌开合的影片时,EEG显示,正常儿童的μ波会减弱呈红色,但自闭症儿童的μ波则没有受到抑制呈蓝色。
 
  这项发现指出,自闭症儿童的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确存在问题。这也能够解释他们无法理解谚语和隐喻的原因。因为谚语和隐喻都需要从外表不相似的语言表达中萃取出共同点。
  半个多世纪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柯勒发现了bouba/kiki效应。在这个测验中,研究人员展示一个形状圆滑、一个形状尖突的两种粗绘形状,然后问被试:“这两种图形哪个是bouba?哪个又是kiki?”不管被问者操哪种语言,98%的人都会选择曲线柔软的为bouba、而形状尖突的为kiki。这项结果指出,人脑似乎能够从形状与声音中攫取抽象性质,例如发音尖促的kiki与尖突的形状匹配。这种跨越脑区的投射与隐喻类似,必然有与镜像神经元系统相似的神经线路参与其中。而自闭症儿童在bouba/kiki测试中普遍表现不佳,无法将声音与形状正确连结起来。
 
  国外用修补破碎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来进行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诊疗早就开始。医生将婴儿早期μ波抑制的缺失(例如无法模仿妈妈伸舌头等行为)做为诊断依据,筛查出自闭症婴儿并进行干预。同时还利用生物回馈来治疗自闭或缓解症状。比方,医生监控自闭症儿童的μ波,让它显现在屏幕上。如果这个儿童的镜像神经元功能只是暂停运作,而非永久丧失,就有可能经由学习如何抑制屏幕上的μ波让镜像神经元恢复功能。
 
  家庭干预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辅助,但完全可以借鉴生物回馈法的道理。比方,利用电视播放孩子喜欢的歌舞节目以激发孩子的模仿行为,只要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功能没有彻底丧失,孩子就会慢慢模仿电视屏幕上的动作,进而达到抑制μ波,激活镜像神经元的目的。当然,不是说镜像神经元活化了,孩子就能明白谚语和隐喻了。这就好比虽然唤醒了自闭娃沉睡已久的一种生物本能,但如何运用这种本能还需要大量的教化一样。谚语和隐喻是高级思维的一种外化方式,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心力去提升自闭娃的心智和思维能力,没有一定的智慧谈不上理解更没法运用。
 
  一年前,让老二抓紧时间叠衣服,我们必须说“快!叠衣服!”如果用“快做”这两个字催促,孩子哪怕是正叠着衣服都会一屁股坐到地上。因为她不明白“快做”就是“快叠衣服”的意思。我想,这应该就是自闭娃听不懂“隐喻”的最直接体现吧。不过,孩子现在是进步多了,只要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习惯用语,哪怕是不完整或指代不清的句子她也都能明白意思。这当然首先归功于孩子自身机体的不断成长发育,其次才是我们经年累月的教化作用。这两者,缺一不可。  一年前,让老二抓紧时间叠衣服,我们必须说“快!叠衣服!”如果用“快做”这两个字催促,孩子哪怕是正叠着衣服都会一屁股坐到地上。因为她不明白“快做”就是“快叠衣服”的意思。我想,这应该就是自闭娃听不懂“隐喻”的最直接体现吧。不过,孩子现在是进步多了,只要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习惯用语,哪怕是不完整或指代不清的句子她也都能明白意思。这当然首先归功于孩子自身机体的不断成长发育,其次才是我们经年累月的教化作用。这两者,缺一不可。症者最重要的异常现象就是缺乏揣度他人心智的能力,科学家推测是自闭症者镜像神经元系统存在问题造成的。
 
  脑电图(EEG)用来测量脑波。EEG中有一种μ波,其频率为813赫兹,会在人进行随意运动(譬如翻开手掌或握紧拳头)或观看其他人做同样动作时,遭到阻断。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团队通过测量正常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的μ波来分别监控镜像神经元的活性。
 
  ?图一:当进行随意肌运动时,EEG显示运动控制神经元会活化。自闭症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μ波的强度受到抑制。
 
  ?图二:当观察他人执行动作——观看手掌开合的影片时,EEG显示,正常儿童的μ波会减弱呈红色,但自闭症儿童的μ波则没有受到抑制呈蓝色。
 
  这项发现指出,自闭症儿童的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确存在问题。这也能够解释他们无法理解谚语和隐喻的原因。因为谚语和隐喻都需要从外表不相似的语言表达中萃取出共同点。
 
  ?半个多世纪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柯勒发现了bouba/kiki效应。在这个测验中,研究人员展示一个形状圆滑、一个形状尖突的两种粗绘形状,然后问被试:“这两种图形哪个是bouba?哪个又是kiki?”不管被问者操哪种语言,98%的人都会选择曲线柔软的为bouba、而形状尖突的为kiki。这项结果指出,人脑似乎能够从形状与声音中攫取抽象性质,例如发音尖促的kiki与尖突的形状匹配。这种跨越脑区的投射与隐喻类似,必然有与镜像神经元系统相似的神经线路参与其中。而自闭症儿童在bouba/kiki测试中普遍表现不佳,无法将声音与形状正确连结起来。
 
  国外用修补破碎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来进行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诊疗早就开始。医生将婴儿早期μ波抑制的缺失(例如无法模仿妈妈伸舌头等行为)做为诊断依据,筛查出自闭症婴儿并进行干预。同时还利用生物回馈来治疗自闭或缓解症状。比方,医生监控自闭症儿童的μ波,让它显现在屏幕上。如果这个儿童的镜像神经元功能只是暂停运作,而非永久丧失,就有可能经由学习如何抑制屏幕上的μ波让镜像神经元恢复功能。
 
  家庭干预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辅助,但完全可以借鉴生物回馈法的道理。比方,利用电视播放孩子喜欢的歌舞节目以激发孩子的模仿行为,只要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功能没有彻底丧失,孩子就会慢慢模仿电视屏幕上的动作,进而达到抑制μ波,激活镜像神经元的目的。当然,不是说镜像神经元活化了,孩子就能明白谚语和隐喻了。这就好比虽然唤醒了自闭娃沉睡已久的一种生物本能,但如何运用这种本能还需要大量的教化一样。谚语和隐喻是高级思维的一种外化方式,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心力去提升自闭娃的心智和思维能力,没有一定的智慧谈不上理解更没法运用。
 
  一年前,让老二抓紧时间叠衣服,我们必须说“快!叠衣服!”如果用“快做”这两个字催促,孩子哪怕是正叠着衣服都会一屁股坐到地上。因为她不明白“快做”就是“快叠衣服”的意思。我想,这应该就是自闭娃听不懂“隐喻”的最直接体现吧。不过,孩子现在是进步多了,只要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习惯用语,哪怕是不完整或指代不清的句子她也都能明白意思。这当然首先归功于孩子自身机体的不断成长发育,其次才是我们经年累月的教化作用。这两者,缺一不可。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自闭娃的镜像神经元受损与μ波]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 相关文章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