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连续接了两个孩子:彬彬、小语。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很突出的共同点:攻击性行为。彬彬是来的时候特别明显,现在的话只有在着急的时候表现出来。而小语刚来的时候表现没有那么明显,但在这周考核或录像的时候表现最为突出,对此家长也说孩子一看见摄像头便会闹脾气。他们的共同表现就是遇到不乐意的事情时,便往地上躺,遇到不喜欢的事情或者讨厌的东西时便会发脾气打人,一边表现为掐、抓、咬。
对于问题行为,好多人都还是弄不清楚,不是问题夸张化就是没有发现问题。所以在写观察家记录的时候,会有一项问题行为,在描述问题行为时,要描述行为的细节,不要用总结性的、评价性的、判断性的语言,一定要是描述自己看得到的现象。
在描述的过程中,最终基本会归到以下几类:
1.攻击:击打、掐拧、扯头发、撞头、抓扯、咬人、踢踹、推、吐唾液、用物品砸人等任何形式的攻击性行为。这一类型最为明显的孩子有郑炜骞、张宸语、谢凯彬、杰杰、小翔。
2.自伤(SIB):拍打自己,任何武力性的身体接触,比如通过击打、锤、咬、抓、扯头发、掐破皮肤、抠眼睛、撞头或者使用物品伤害自己,这一类型最为明显的孩子有杰杰等。
3.破坏:从事破坏财物,用硬物砸家具,丢东西,踢、脱衣服,这一类型最为明显的孩子有小武、诗萍。
4.逃跑:跳离座位,逃离房间。
5.自我刺激:重复性语言或身体反应:摇摆,扑翼样的拍打手或胳膊,凝视,搓手,玩唾液,手摇,吮吸物体,异食癖或重复性呻吟或尖叫,这一类型最为明显的孩子有周楷统、童童、小欣等。
自我刺激的行为大多表现为以上形式,但并不意味这些形式的问题行为都是自我刺激,因为一般我们遇到这些行为的时候会矫正,这样也必定会加入一些吸引社会注意的成分。
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彤彤和轩轩都在跑步,你是彤彤的老师,但你没有拉着他跑,反而拉着轩轩跑或抱着轩轩,彤彤便会尖叫哭闹,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家长之间在聊天,孩子玩一会,觉得无聊想要表达却不会,只能用摔东西或哭的方式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因此,问题行为也常常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孩子想用此方式来达到哪些目的呢?
1.逃避。
2.吸引注意力。
3.自我满足。
4.感觉强迫。
(文中所提到姓名皆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