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些录像是我去年底叁加一次台湾台湾家长PCI成长营课程里的作业。授课的讲师是台湾
零阶段—例行性建构与解构
注意事项
形成建构的时间点
¡ 花费太少的时间做建构,孩子在解构时会容易认为游戏结束了。
¡ 花太多的时间在做建构,孩子容易就玩腻了,失去做解构的宝贵时间点。
¡ 时间的拿捏必须考虑孩子对这个活动的熟悉度。
¡ 很熟悉的旧活动:建构的时间点可以较短
¡ 不熟悉的新活动:建构的时间点需较长
¡ 要有实验的精神。
活动的持续度
¡ 当孩子喜爱这个活动时,持续度自然会较高。
¡ 当孩子活动的持续度低时,需考虑:
1.活动是否为孩子所喜爱
2.活动是否对孩子太困难
3.活动是否对孩子太简单
4.活动是否玩太多次了
环境的重要
¡ 周围不要有太多干扰物,尤其是电视
¡ 在活动前先呼名,确定孩子的专注力在你身上
¡ 温馨、放松且舒服的场合最适合进行活动
¡ 不要有压力这不是在上课
解构的主控权
¡ 是否有能力做出解构的动作?
以套圈圈为例:
1.如果孩子拿圈圈,柱子放在桌上,孩子 不断的套圈圈à没有解构
2.如果你负责拿圈圈给孩子,再拿了几次圈圈给他后突然坐假动作à有解构
3.如果孩子拿圈圈,你拿柱子,当孩子套了几次 圈圈后,突然把柱子拿高或倾斜不要让孩子顺利把圈圈套进去à有解构
解 构
¡ 不符合预期的
1.从建构中去打破(设计活动)
2.从经验中去打破(ex.你每天都会开车送
孩子上学,孩子已经习惯你帮他开车门,突然做一个开车门的假动作,并发出有趣的声音和表情,看看孩子的反应)
3.唱片跳针事件
活动说明:这是我第一个作业,由于我儿子很喜欢我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他总是很兴奋。活动的建构就是当他将被子打开的时候我对他大叫「哇!」,而解构的就是,我发出其它的声音或不出声,让孩子产生好奇打开被子时,我就会大叫「哇」。过程中等待孩子的反应是需要的,孩子若没有预期的反应,我用拉被子来诱导。
讲师建议:孩子有笑声,表示他有期待及预期,妈妈停下这是解构,孩子就会翻开来看妈妈。建构时间太长,孩子反应就会比较弱,若要加强孩子互动的强度,可以调整变换游戏的内容,例如拉开被子到他面前去搔痒。可以角色交换,换妈妈来躲,孩子来找,小孩之间的活动,轮流很重要,若是只有单方面,其它孩子就会离开。等待孩子的反应很重要,掌控活动过程,灵活变通。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