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我ABA的理解—功能分析法

2008/9/1 15:39:11 来源:北京星外宝贝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行为心理学在近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功能分析方法的提出与应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由于实践业已证明功能分析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治疗的效果,故而有许多国家与地区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明尼苏达以及华盛顿等州,都有政府法令规定功能分析方法在特殊教育和行为治疗中的必要性。儿童孤独症的教育和治疗当然也不例外。Lovaas运用功能分析法分析和解决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

(一)   什么是功能分析?

就是通过对环境条件、个人历史及其自身状况等方面的考察而达到对问题行为的原因和功能的理解,进而为解决或改善问题行为提供有效的途径。

功能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析行为的功能,因此他首先肯定每个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即使是别人看来古怪的行为,对于行为者来说也有其功能和价值。其次,功能分析强调对于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的重视与分析。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通过分析理解并且控制影响问题行为的环境因素,从而达到减少问题行为的目的。

(二)   具体操作方法

观察法:

要求把一个特定的行为放到前因后果中做系统的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掌握行为发生的规律性和引发行为的变数,以及该行为对于行为者的特定功能或行为发生的目的。观察法包括专业人员的直接观察、与看护人员的访谈以及功能分析表。ABC简表就是其中之一。

 ABC简表

时间范围

先行事件

问题行为

行为结果

备注

 

 

 

 

 

 

 

 

 

 

 

 

 

 

 

 

 

 

 

 

 

ABC简表的功能就是试图去发现行为与环境事件的前后有怎样的关联。

A(Antecedents) 即行为发生以前的事件:行为前发生了什么?

B(Behaviors)   即行为本身

C(Consequences)即结果:行为后接着发生了什么?

`                            在使用这一简表时,评估者首先要在左边一栏对时间幅度进行规定,如每小时为一个时间幅度。其次,要对每一时间幅度发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先行事件和行为结果进行记录。然后通过对所有数据加以分析而探索关于行为的影响条件和功能作用。

功能分析的结果是要获得关于影响和控制儿童行为的有关条件的信息,包括: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诱发行为的先行条件、维系行为的内外结果和行为发生的时间规律。

 

例如:观察记录结果

时间范围

先行事件

问题行为

行为结果

备注

9:00

老师要求学生拼板

学生打旁边的小朋友

老师让他出去

 

9:20

老师要求学生排队

学生打前面的小朋友

老师让他到旁边罚站

 

9:40

老师要求学生和小朋友手拉手做游戏

学生打小朋友

老师让他站在一边

 

 

结论: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打人行为出现的目的是逃避老师的要求。而老师的处理方式正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助长了行为的再度发生。

(三)   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与解决办法

1、  减少疾病痛苦

有些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目的是减轻和抵制由于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与不适。在这种情况下,问题行为的功能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东西或交流什么要求。根据Gedye(1998)的研究分析,孤独症和其他发育障碍的儿童自虐性行为背后,可能有着不同生理和医学方面的问题。问题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有些孤独症和发育障碍儿童会因为局部性的疼痛或不适而打自己的某一部位。如果没有表达能力,出现自虐性行为的可能性会更大。例如:有的孩子不停地用头撞墙或用手打自己的耳朵和太阳穴部位。这些行为往往是长期存在的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有些孩子还表现出自我禁锢的行为,如用衣服捆绑自己的胳膊等。有慢性中耳炎、长期牙齿疼痛、慢性肠胃病的孤独症孩子和月经不调的青少年女病人,最有可能借助这些行为作为止痛的方法。而有癫痫病史和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则可能加重这些行为问题

要了解孤独症孩子的自虐性行为和其他问题行为背后到底潜伏着什么可能的疼痛和不适,首先必须由医生对孩子做必要而全面的检查。其次,孤独症儿童的工作人员还要了解孩子家庭的有关病史。因为有些病有遗传的可能。了解孩子家庭的有关病史可以帮助理解孩子可能的病灶。另外,系统地观察记录孩子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行为发生时的环境因素以及孩子当时的状况如心理压力和饮食睡眠等,然后对这些数据或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对理解孩子行为特定的目的和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2、  追求感觉刺激

有些孤独症孩子喜欢不停地在自己眼前晃动手指或用手指抠自己的眼睛等。究其原因很可能是他们因此而能够得到特殊的视觉信息。这是一种由自我刺激所驱动的行为。另外,孤独症儿童如头撞墙、咬手等自虐性行为有许多也是为了得到感官的刺激。

每个人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各种感官信息,那么,就有可能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包括自虐性行为来满足自己对感官信息的需要。研究者们曾经把患有发展性障碍的病人安排在两个不同的条件下。缺乏刺激的条件:只是一间空屋子,除了观察人员什么也没有。与此相反的条件:充满了玩具和游戏器材,其他条件则完全相同。在第一种条件下,有些发展性障碍的病人表现出用头撞墙等自虐性行为;而在第二种条件下,同样的病人自虐性行为就显示出大为减少的趋势Carr(1985)。还有的研究者们推论:如果孤独症儿童自虐性行为的动因在于满足自己对感官信息的需要,那么如果为他们提供相当程度的感官性刺激,其自虐性行为的频率应逐渐下降。当研究者们给有自虐性行为的孤独症儿童提供了一些能够增加触觉信息的游戏器材以后发现自虐性行为明显下降。因此,自伤性行为所带来的感官性刺激是这些行为产生的动因。

对于重复性的刻板性行为如晃动手指等的原因可能是想得到特殊的视觉信息。研究者们根据这种推测而设法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具有相同功能的玩具和游戏器材,如让他们看万花筒、带上有特殊颜色的太阳镜、或让其玩手提管形彩灯等。结果往往能有效地降低这些孩子的重复性行为。

3、对关注的不恰当追求:

有些孤独症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而懂得,只要他们表现出问题行为如自虐、自伤等,他们就能得到周围人们的关注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常常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无数证据表明,当孩子出现自虐性行为时暂时停止社会性关注和不给予他们所要的东西,则孤独症儿童的自虐性行为就会减少乃至消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有些孤独症孩子的自虐性行为在熟悉的大人在场的情况下更为频繁,因为这样可以导致大人更多的关照和好处。

观察和研究表明,除了自虐性行为以外,孤独症孩子还可能表现出其他种种问题行为如暴力行为、大发脾气、破坏家具以及与大人作对等 。他们往往没有必要的手段和技能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控制周围的环境,而只有运用这些问题行为来实现这些功能。

对此类功能的问题行为的干预原则,主要包括增加对适当行为的关注、停止对问题行为的关注以及训练孩子掌握使用功能性交流的技能。

由于孤独症孩子的有些行为是以得到他人关注为目的的,因此,如果家长和其他教育者能够经常和定期给孩子以关注,就会减少孤独症儿童由于对关注的追求而表现出问题行为的机会。家长和教育者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在不影响其他教育科目和生活规律的情况下,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进行他喜欢的活动或得到他喜欢的物品。以后,当孩子的行为得到控制,再逐渐拉开给予机会的时间距离。

停止对问题行为的关注,目的是为了停止对问题行为的社会性鼓励,而不是停止对孩子本人的关心。在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如发脾气时,只要这些行为不会造成对孩子本人或者对他人的伤害,教者应该用简明的语言告诉孩子,在他发脾气时,大家是不会和他一起玩的。然后。立即走开。采取忽视的态度。必要时,把有关玩具也拿走。而只有当孩子停止他的问题行为后,大人才会与其进行有意义的活动。这种不同行为导致不同结果的关系,应该非常一致。态度分明。

孤独症孩子用问题行为来取得他人的关注,这本身表明孩子不会用恰当的交流方法来得到这些关注。教者应该训练孩子掌握使用功能性交流的技能。

在处理孤独症孩子这一功能行为时,家长或者教育者要避免以下问题:

第一、   在孩子表现不错时,家长忙于家务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和与孩子的交往。

第二、   在孩子用行为问题如发脾气等来引起他人注意时,家长去批评孩子或者试图讲道理。孩子在情绪激烈时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满足了孩子对关注的需要,客观上助长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第三、   家长在使用上述方法后,看到孩子的行为如脾气发得更大,马上就让步。或者去安慰孩子,或者给孩子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孩子由此得到:只要闹下去,大人总会让步。问题行为持续的时间会更长、程度会更厉害。        

4、以逃避为目的的行为

临床研究表明,孤独症孩子有时会用自虐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来逃避他人的任何要求。而如果这些问题行为能够帮助孤独症儿童摆脱他人的要求或不喜欢的环境等,那么,他们以后在相同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的问题行为。CARR等人(1976)的关于孤独症孩子自虐性行为的研究做出了两个假设:如果有些自虐的行为确实是为了摆脱他人的要求或者特定的环境,那么研究者肯定会观察到以下情况:孤独症孩子的自虐行为一定是有规律的;当要求停止时或环境改变时,孤独症孩子的自虐行为将会减少甚至停止。研究人员通过系统的观察发现,孤独症孩子的自虐行为一般是在他们上课期间或面临其他任务时有所表现和有所增加。另外,由于孤独症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的欠缺,他们往往有意避免社会场所。而当大人要求他们参与有关的社会活动,有些孤独症孩子也会用自虐行为达到避免或逃脱与他人接触的目的。

孤独症孩子为了摆脱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不仅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而且还有可能有其他问题行为如暴力行为、破坏家具和发脾气等。DAY等(1994)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设计了四种条件。第一种条件:要求孤独症孩子做一些容易的事情,然后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第二种条件:孩子做了这些事情不能得到这些东西,但如果出现问题行为马上给予。第三种条件:要求孤独症孩子做一些困难的事情,但他们可以有机会走开或休息。第四种:做一些较困难的事情,但不能随意走开或休息。实验结果发现:在第二和第四种条件下,孤独症孩子不仅表现出自伤行为,而且还有攻击性行为。

从干预的角度看,解决这一功能的具体方法可以包括由易而难地要求孩子、对孩子进行合作训练和奖励正确行为等。

有时候,如果教者提出的要求高过孩子的能力,有可能引起孩子用问题行为来逃避。这时,教者应该重新评定孩子的能力,并在评估的基础上调整对孩子的要求。必要时,可以先降低要求,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待能力有所提高后,教者再相应地提高要求。

在对孩子进行合作训练时,教者可以有意地选择在孩子生活中有意义的但是被孩子视为较为困难的任务。然后进行以下训练:(1)先让孩子做一些简单容易的事情加以表扬;(2)对困难的任务,教者要先发指令,然后做出示范;(3)当孩子在指令的要求下能够完成,教者要及时鼓励。如不行,要马上辅助甚至是手把手地教,以免孩子因挫折而出现问题行为;(4)待问题行为减少后再增加难度。

另外,要注意,忽视与隔离的方法不能用在以逃避为目的的问题行为上。否则,只会助长问题行为的发生。

 

问题行为小结:

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功能

问题行为的表现

解决方式

减少疾病痛苦

自虐性行为、发脾气

就医

追求感觉刺激

看手、敲东西、转车轮、自虐性行为

寻找替代物满足感觉需要、转移注意力

对关注的不恰当追求

自虐性行为、暴力、发脾气、破坏家具与大人作对等

增加对适当行为的关注、停止对问题行为的关注、提高功能性交流的技能

逃避要求

自虐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破坏家具等

要求由易到难、进行合作训练、奖励正性行为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我ABA的理解—功能分析法]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