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康复 > 疗育指南 > 浏览文章

行为治疗

2008/8/19 11:03:57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H. Eysenck, 1952)提出,不适应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表现的过剩,如酗酒、过度吸烟、吸毒、赌博、性变态、强迫思维等等;另一类是行为表现的不足,如缺乏社交技能、焦虑、恐怖等等。艾森克认为,按照学习理论,行为治疗实质上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在条件化的行为反应是过剩的情况下,治疗就是要消退这些反应;而在条件化的行为反应是不足的情况下,治疗就是要建立那些缺失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
   简言之,行为治疗的基本目的就是消除习得的非适应的或不良的行为习惯。
   行为治疗最初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源于对传统精神分析模式缺乏经验支持和研究基础的批评,但还没有得到推广和传播。
1952年,艾森克发表了一篇题为《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价》的论文,认为传统心理治疗方式是无效的,因为缺乏外显的学习,或者缺乏行为的成分。同样在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并尝试应用于医学实践。
   推动行为干预走到前列的著名事件是班杜拉1969年出版了《行为矫正原理》一书,揭示了人—环境关系是高度交互作用的,儿童(包括成人)通过观察别人形成了许多行为,学习新行为并不总是依赖于强化物的出现或消失,儿童经常内隐地提供他们自己的自我强化。他认为许多适应不良行为是通过这种方式学来的。
   1977年,班杜拉发表经典著作《社会学习理论》,他在人—环境交互模型基础上增加了认知成分。班杜拉指出,一个人如何解释事件会显著影响事件的结果和行为。对儿童来说,相信或者期望某种行为将会有某种后果实际上就会有明显的作用。
   在当今的儿童心理卫生服务中,行为干预以及认知行为干预是两种主要的理论取向。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已经被有效地用来治疗范围广泛的儿童期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对立—对抗行为、进食障碍、学业不良、遗尿、遗屎、强迫、社交技能缺陷、注意多动障碍、恐怖症、品行障碍。
   行为治疗中运用的许多技术(塑造、暂时隔离、过度矫正等)都源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理论基础的四个基本要素: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反应代价。
   作为行为治疗的一种扩展,认知行为治疗加入了“认知”成分。适合于年幼来访者的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有:示范学习、行为练习、反应阻止和自我监控。

实施行为治疗的主要步骤:
   1、行为分析(A-B-C分析),指在进行行为治疗前对环境中和行为者本身的影响或控制问题行为的因素作系统分析。也就是要确定靶行为(B)及其与先行事件(A)和后果(C)之间的因果关系。
   2、明确治疗目标
   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都需要采用积极的、以行为术语来定义行为分析的最终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指向特定行为障碍的时间长度,严重程度及范围广度等方面。
   3、治疗评价
   评价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治疗者应该常常检查治疗干预的效果。如果治疗策略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行为改变,则需要重新评估影响行为的因素(A-B-C分析)。

缺失行为的治疗策略
   1、塑造法
   a.观察需要帮助的儿童
   b.确定具体的目标行为
   c.设计塑造步骤
   d.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行为
   e.正确地进行强化
   2、契约法
   a.明确儿童的靶行为。
   b.确定契约执行的时限。
   c.对儿童的奖励应经常变化,但每次奖励的量要少,以保持兴趣。
   d.需要规定契约没有执行时,如何处理,采用何种惩罚。
   e.应该严格认真地履行合同的规定。
   3、代币法
   a.确认目标行为。
   b.确定代币或“标记”。
   c.选择代币兑换的强化物。
   d.建立兑换规则。
   e.当儿童出现目标行为时,立即以代币强化,适时兑换奖赏。
   4、间歇强化法
   a.固定比例强化
   b.可变比例强化
   c.固定时间间隔强化
   d.可变时间间隔强化
 
过度行为的治疗策略
   1、差别强化法
   a.识别问题行为的强化物。
   b.确定需要强化的行为。
   c.选择适合的强化物。
   d.强化时间的选择。
   2、暂时隔离法
   a.暂时隔离法最好与正强化技术结合使用。
   b.隔离室可以采用单向玻璃设施,以便观察和发生意外。
   c.隔离时间:必须在暂时隔离阶段的最后15秒保持安静。
   d.在送孩子进、出隔离房及隔离期间,应该避免与儿童目光接触和所有社会性交流,不要对他们的行为表现有任何强化。
   e.利用隔离的这段时间,让儿童静下来,使其了解被隔离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表现不被喜欢,从而促使其改变这种不良行为。
   f.隔离前,应该注意儿童是否存有利用某些行为来达到被隔离而不做其不喜欢做的事的倾向。
   g.孤独症儿童很喜欢单独活动,隔离室不可能成为惩罚的强化物。
   h.有自伤行为的儿童不能单独进隔离室,以免发生危险。
   3、过度矫正法
   a.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应尽早使用。
   b.应该使儿童的恢复和正性练习活动为自己带来好处。
   c.只有对愿意合作的儿童,才能使用该技术。
   d.在儿童进行恢复活动时应少量强化。
   e.在使用该技术时,观察儿童是否表现出其他不良行为。
   f.在正性练习阶段,应给予适当强化。
   g.要求儿童进行过度矫正的次数应尽可能地多,并且在多种情境中应用该技术。
   4、消退法
   a.除去的刺激应该是对行为者有强化作用。
   b.在消退的开始阶段,不良行为可能会更多地出现,但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
   c.对自我伤害行为或攻击性行为,不宜用消退技术。

0% (0)
0% (10)

下一篇: 自闭儿的刘氏教学法 上一篇: 小儿孤独症的教育和治疗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行为治疗]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