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跟上年龄,学科跟上年级。」是「刘氏」对所有孩子的教学目标。从教育的角度看,让孩子能跟上或超过同年龄的学科进度,才是孩子们上学最大的期望。
孩子们的能力生下来就有快有慢;加上后天环境提供刺激的多寡,有的能力进步得快,可以超过同龄;也有的进步慢,可能要落后个一、二岁或更多。
自闭儿不但和平常儿童一样,能力有快、慢问题,更有「偏」的问题。几乎每个自闭儿都偏向「视强听弱」。从小用眼的时间比用语言的时间多。所以早期自闭儿不说话或说话迟是普通现象。但是在大陆和台湾,因家庭环境之故,自闭症的孩子们被紧盯着练习说话,多数在说话能力上有一般水平。但多半是话多、句子长,但说话组织、结构能力仍不及同龄儿童。这些孩子们虽然说话,但行为不行。多数好动,跑来跑去,配合度低,社交能力差。有些具备认字或某些事物上的超强记忆力,但某些能力并不能充分而且均衡发展。所以学习上,总有些地方弄不懂或学不来。
目前教育界并不了解「行为」、「社交」也是「能力」的产物。所以,许多方法是用改变不当行为去建立正确的行为,而不是去建立行为或社交能力的能力基础。「ABA」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它的创始者洛瓦斯明确地说:「ABA。。。在提升自闭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家长们甚至教师们都把它当成了「教育」。从能力成长的角度看,「ABA」的不足是:一、语言如何产生?二、句子如何增长?三、内容如何增多?四、行为如何成熟?五、语言、动作、书写能力如何成长?六、学前分龄的语言、绘写、行为能力如何培养?七、所有能力如何与入学时学科能力接轨?八、入学后有怎么教?怎么年年上得去?「ABA」本身不是教育内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把「ABA」加上教育,那个「教育」的内容就值得深究。因为洛瓦斯在特殊教育上并没有特殊建树。目前全世界的特殊教育,并没有一套理论和方法,确保自闭儿每年在它的条件上,做最好的学习能力发展。戴着ABA的帽子搞特教,家长应检讨其内容的好坏。
因此特教机构在教学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又引进了「感觉统合」、「认知教学」、「音乐治疗」等各种方法。显然这些治疗与教学没有一个具备「年年上升的教育内涵」。在自闭儿学习的初期,或有一些效果。但在持续提升他们每个年龄的不同能力,好学得来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科上没有体系,也接不上。
「刘氏」看到这些方法让家长们东奔西跑,觉得应该一提它们的缺点:一、没有以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内容。二、误把不当行为当成学不来的「原因」,实为能力不及龄的「结果」。故治疗「结果」,显属荒谬。三、认知教学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年龄或能力之分,故无法与各年级学科学习的成败产生直接关系。四、用医疗解释各年级学科学习的成效,永远过于牵强。五、各种「治疗」,实非真能治疗自闭症。但让家长们误以为自闭症非得经过这些治疗,而忽略了自闭症要的是教育。所以刘氏不用这些方法。对自闭儿的教育,「刘氏」是先让「学习能力跟上年龄」或超前,再把跟上来的能力用在那个年级的学业与行为之上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