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ABA讲座2

2008/2/21 17:41:50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三、指令——ABA回合操作教学法(DTT)中的第一要素

  (一)指令的概念: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时出示的刺激

  指令可分为:a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时所说的刺激)

              b非语言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品、卡片等)

   (注:在发出语言指令时,经常伴随有非语言的指令,即要搞清楚指令与模仿的区别,前者是通过听觉反应的,后者是通过视觉辨别的)。

  (二)、指令的意义: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意愿,建立起自己与别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即对指令的服从)。

  (三)、指令的原则:

   a、统一性:在开始教时,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孩子准确地理解让他做什么。(例:拍手、拍拍手、两手拍拍)

  (注:开始时指令必须保持一致,但要尽快地改变它,以帮助孩子)

  b、不重复性:如果指令发出后孩子没有反应,给予辅助,完成一个回合,再发下一个指令。

  (注: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会在听到一次指令后必须做出反应,如果我们多次地重复,孩子会理解为他不必对一个指令做出反应,他可以等待或不反应,孩子不反应时,我们应做的是给予辅助,而不是重复指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言语是有意义的,听到我们说活,他就必须做出反应。其中更值得注意的问题是:(1)5秒的等待过程,再发第二次指令;(2)必须做出反应;(3)避免一种情况——重复发指令如:拍手、拍手、拍手)

  c、与强化物结合使用:在孩子反应正确时,给予强化或夸奖。(如果孩子做对了,而我们不对此作出反应,就没有结果,或者说他的正确反应被忽视了,换而言之,是我们的行为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要想孩子做出适当的反应我们就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

  (四)、指令的技巧:

   a、指令的技巧前提:要求孩子的注意力必须在注视你的情况下。

  b、课前准备:坐好,手放好,眼睛看老师。

  c、发指令的技巧

  (1)及时,适时;

  (2)准确、扼要,避免说不要,如当孩子爬到凳子上时,要他下来时,不要跟他说“不要爬,不要****”,而是要明确告诉他该做什么!语言要简单清楚,越少语言越好。

  (3)有必要性:不要让自己的指令失效,必须让孩子做出反应(如发指令“过来!”结果孩子不过来,那你自己就走到孩子的面前来)

  (4)可实现性:不要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五)、发指令注意事项:

  (1)环境单一:周围的分散物必须减到最低,语言简洁,目标明确;

  (2)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予必要的辅导。(发出指令后,给孩子必要的辅助,避免重复指令的出现);

  (3)语言指令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把握恰当及提高的原则(对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能力要了解,要确定孩子明白你所发的指令。例:关门——关上门——把门关上——去把门关上——你去关上门,逐一提高。

  (六)、当孩子没有正确反应时,我们该怎么做:

   1、保持镇静(深呼吸):(不要着急,猛发指令或声音提高八度也不要和孩子怄气等)。

  2、对孩子不适当的反应可以忽视处理。

  3、平静的对孩子说一遍:“不行,再做一遍。(视孩子的个别情况而不同)对有些孩子我们什么都可以不说,但对于有些孩子我们可以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不行”。

  (七)、明确预期反应

  发指令前明确地知道想要孩子做什么。也就是必须明白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是什么?因此我们要事先有明确的目标,然后运用指令去达到目标。

  (八)、目标的设置:

   1、目标的范畴:

  (1)课题的难度(了解孩子的状况,把握孩子的能力,也就是期望值是什么?

  (2)时间的长短(把握好时间的长短,在孩子开心的情况下进行休息或下课)

  2、如何设置目标:

  (1)了解孩子能力的基准线:

  ①难度应循序渐进,在一般情况下孩子能完成怎样的课题。

  ②时间的安排,在一般的情况下孩子能配合多长时间。

  (2)结合孩子当时的情况灵活设置目标(配合能力及情绪状态)。

  3、目标的转换:(当孩子不能配合或情绪起伏时,应给孩子转换适当的项目,但最后还是回到最初设置的目标。例:“拍手”进行不下去时,可转换“跺脚”最后到“拍手”。

  四、强化

  (一)强化的定义:针对孩子的反应而预置的反应(给予强化或不给予强化)。

  (二)强化的意义:ABA方法体系中的重要概念,DTT回合中的表现结果的环节,体现了行为训练的

  基本理念(交往的愉快感正确理解强化物的原则,熟练掌握强化的技巧是训练有效的关键)。

  (三)、强化的原理:

  刺激(指令)      反应(R)         (R)强化

    刺激(指令)      反应(R1)        (R1)无强化

  注:R:正确反应/适当的行为/所期望的行为

  R1:错误反应/不适当行为/不期望的行为

  (四)、强化的种类:

  ①外在强化:(外界的语言或食物(来自孩子以外的奖励性刺激如夸张、实物)

  ②内在强化:(小孩内心的自信心、成就感对学习产生兴趣,来自孩子本身的奖励刺激,如愿望、兴趣、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自觉认可)注:内在强化与外在强化的关系:外在强化是手段,内在强化是目的。

  (五)、强化的方式:

   1、强化——通过给予奖励性的刺激,促进正确行为反应的增长:

  正强化的技巧:

  a、及时夸张;

   b判断准确(正当行为出现后,马上出现不正当行为,此时应不给予强化);

   c创造机会;

   d契约兑现(孩子做对后,马上强化,不要又增加另一个附加条件,增加课题);

   e坚持原则;

   f持之以恒;

   说明原因(跟孩子说明为什么会得奖励);

  (2)正强化的意义: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往(如学习活动)的快乐。

  2、负强化:当正确行为反应出现时,就移去孩子所不喜欢的刺激物或当不正确反应出现时,孩子不喜欢的结果就会就会出现。

  某种行为

  正确/适当                           错误/不适当

  移去不喜欢的刺激物                 出现不喜欢的刺激物

  该行为被增强                       该行为没有增强

  继续出现                            减少或消失

  a、负强化的技巧:  奖赏严明   贵在坚持

                           反复提醒(给予诱惑)

                           与正强化同时使用

                           说明原因

  b、负强化的意义: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感,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3、强化的反差:制造下面效果与负面的反差(从言语,表情上表现强化不强化的差距)

  4、正强化与负强化的使用原则:

  (1)学习新的东西时多使用正强化

  (2)巩固与学习学过的东西时,可以使用负强化。

  (六)、如何判断孩子的行为应该被强化

  强化技巧是行为训练的核心,被强化的必须是正确的行为,基本原则是“善不赏恶”,但在使用操作时常常会混淆,以下方法帮助我们判断。

  (1)从家长角度出发的思维方法(孩子的行为是否是应该鼓励/给予奖励,该行为受到强化,继续出现/不给予奖励,该行为没有受到强化减少或消失);

  (2)从孩子角度出发的思维方法(我的行为,是否鼓励/继续出现,因为得到强化/没有得鼓励、减弱或消失,因为没有得到强化);

  五、强化物

  (一)强化物的概念:在DTT的操作中用来对孩子的正确反应进行奖励的物品和活动。(其特点是多样性,即凡是对孩子能起到鼓励性作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强化物)。

  (二)强化物的种类

  1、一级强化物:直接(间接)与孩子的生理需求有关,(如食物,饮品、亲抚、依恋物品等。)也称为初级强化物;

   2、二级强化物:成为一级强化物信号的事物。(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习得的是因为它们伴随初级强化物的反复出现而对孩子是有了强化的作用);

  二级强化物的分类:

  ①社会性强化物(鼓励/赞扬的表情和动作)

  ②活动性强化物(中断一下学习,玩孩子喜欢的游戏、听音乐等)

  ③象征性强化物(分数、红花硬币等)

  ④内在性强化物(自豪感、完成一个课题的成熟感等)

   (三)、强化物的选择:“是有鼓励性”是选择强化物的根本原则(如:食物、玩具、游戏、契约,孩子特别喜欢的,父母能做到的及能控制的);

  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

  ①是否有效性(如:“你真棒”,表情语言要夸张及用动作表现出来)

  ②是否安全性(健康性)(如:危险物品:刀、剪刀之类)

  ③可实现性(父母能做到的)

  ④可控制性(以“老板”的名义管理)

  (注:如果对某个孩子来说确实没有什么有效的强化物,那么就要建立它,确定和发展强化物都需要时间,即使你带的孩子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强化物,也需要和建立更多的强化物。)

   (四)、强化物的筛选:

  会自己表达的孩子让其自行表达(例:我要饼或要什么,不会用用语言表达的孩子只能通过筛选的方法(例:教育者给出几样孩子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给孩子进行筛选)

   (五)、强化物的使用原则:

   1、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同时使用;

  2、二级强化物出现一级强化物之前;

   3、二级强化物逐步代替一级强化物;

   4、避免过度强化(通常强化物失去其强化作用是因为满足)

  (注:如果你给孩子过多的一级强化物——“吃饱了”

  强化物太单调而缺乏变化——“不好玩”!

  (六)、强化物频率:

  (一)固定频率(1:1)即对孩子的每一次正确反应给予一次奖励,也称“高频率强化”高频率强化的使用:

  ①在孩子配合较差时;

  ②情绪较差时;

  ③对孩子提出新的课题时;

  (二)变化频率:(X:1)即对孩子数次正确反应后给予一次奖励,也称作“低频强化”;

  低频强化的使用:

  ①孩子能够较好的配合;

  ②孩子情绪较好时;

  ③与孩子进行他所喜欢的活动时;

  ④课题难度不大或孩子已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等。

  ⑤ (注:通过强化物比率的变化看到孩子配合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六、如何欣赏孩子的进步?——说“真棒!”(表情、动作)

  1、把握孩子的能力,课题的难度,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帮助他体验成就感)

  2、用心体会孩子的期望,用爱心眼神“注视孩子,鼓励孩子,使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快感;

  3、赞美多于抱怨,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①发自内心的赞美,并将其表现出来;

  ②用心发掘孩子的长处;

  ③忽略所不期待的行为;

  ③尊重孩子,相信每一种人生都是完美的;

  (注:主张以赞美为主调,创造教育与学者都开心的良性循环,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0% (0)
0% (10)

Tags:AB BA A讲 讲座 座2 2

下一篇: 自闭症治疗之应用行为分析法介绍ABA 上一篇: ABA内容第一部分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ABA讲座2]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