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是一名有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的孤独症儿童,通过原因分析,在教育他的过程中针对他的便溺在裤子里、大嚷大叫、不听指令等行为,采取行为疗法、粗大运动训练、亲情接纳等方法,使他具有了较明显的进步。给这样的儿童以理解、关注、耐心、加上科学的方法,相信他(她)们会做得更好。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学校生活适应
一、自然情况
s,男,1995年9月11日出生,4岁以前患过6次肺炎,1岁时患病毒肺炎合并心衰。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他是由奶奶带大。因为他在出生时系难产,产程时间长,又缺氧,经动用产钳才出生,加上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故奶奶对其疼爱有加,凡是他提出的要求,不敢有丝毫怠慢,全部应下来或立即实现。长期以来,s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如有不顺就会大发特发脾气的行为。他在1岁时喜欢看高处的东西,对别人的哄逗有时不予理睬,引起家长的关注,后经北医六院诊断为儿童孤独症,于2002年9月份进入本校训练。刚入校时,有打人、咬人、抓人的攻击行为(攻击对象为成人),便溺在裤子里、在地上打滚、大嚷大叫、不听指令及到处乱跑的不良行为。
二、原因分析
1、由于长期与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其疼爱有加,采取的教育方法多为顺从其意志、溺爱,故形成了有要求(愿望)达不到或是被约束多了就会发脾气的不良行为。
2、s是一名儿童孤独症患儿,其具有孤独症的一些行为特征,是病理现象,也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
3、s情绪波动大,加上孤独症患儿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故也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4、孤独症儿童存在的心理推测能力(TOM)和执行功能缺陷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1)
三、实施训练
(一)、训练起止时间:2003年2月——2003年4月
(二)、所采用的策略:行为疗法、粗大运动训练、利用问题行为的介入策略、亲情接纳法等。
(三)、具体实施方法:利用行为疗法改变行为
1、利用正确的行为疗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下面的几种方法:
(1)亲情接纳法:自闭症儿童并不完全缺少对他人的良好反应,有时也能对成人或同辈作较好反应,从而使自闭症儿童积极的社会行为不断提高(4)。教师通过与儿童之间建立亲密的情感,使儿童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之能积极的配合训练。我在与s相处的过程中,尽量与他多接近,利用他喜欢的玩具和喜欢的运动与他多沟通,同时给予他最大的帮助,尤其是在他感到困难的情况下。慢慢地,他从心里接纳了我,并能积极配合我进行训练。
(2)正强化法(5):在日常生活和教学环境里,教师运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引导s积极主动的参与训练并使其良好的行为得以保持和发展。正强化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依据行为的后果而定。当s出现了我所希望的行为时,我及时给以表扬和奖励,使良好的行为得以保持。如:他喜欢听表扬,喜欢让他亲近的人抱,我就用这两项为强化物,进行良好行为的建立。
(3)负强化法:负强化是指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的移去或取消,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用负强化物引起行为者的不适感,从而使不良行为移去或取消。在针对S出现的大小便在裤子里的情况时即采用这种方法对其进行训练,从而使其不良行为消失。
(4)故意忽略:所谓故意忽略,是把注意力从儿童的不好行为转移开来。故意地忽略主要是要确定你没有无意中鼓励或增强孩子的不好行为。这种处理儿童的方法,可以减少其无端的发脾气(6)。我利用这种方法来减弱S的大声哭叫和无理取闹的行为.
2、校家一致改变行为。
对于训练方法,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或其他方法,在实施时都要做到坚持,持之以恒。我与其家长经过探讨,取得一致做法,使家庭和学校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不良行为的改变。如:听指令这一项,在校与在家庭的要求一致,必须按成人要求做好才能得到表扬或要求的事物。
3、进行粗大运动训练,稳定情绪,改变行为。
人的行为往往受情绪影响,特别是孤独症儿童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的情绪波动大,又不会表达,常发泄,又哭、闹等行为发展到攻击、破坏、自伤等。对不良行为采取惩罚的方法效果有限,即使当时有效,过不了多久还会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做运动训练效果会非常明显,这是因为运动能使人的身体内产生化学变化,使人获得快感(2)。在s的情绪不稳定时,我会让其他训练员带其到操场上跑上几圈,或蹦会儿蹦床或拍会儿球,使其情绪慢慢平稳下来。并且在运动时,对其进行表扬、奖励,从而有效地限制了其不良行为的产生,使良好行为得到强化和发展。
4、利用问题行为的介入策略(3),改变行为。
Bregman和Gerdtz(1997)将孤独症者行为介入区分为前因式介入(antecedentintervention)、后果本位的介入(Consequence—basedinterventions)及技能的习得等三个范畴。在生态(情境)事件介入的研究中指出,改变生态环境及修正环境因子的介入方式的确能减少孤独症者的问题行为及增进其专注于任务的行为。例如:s喜欢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上课、休息、娱乐,如果声音刺激过大则会导致其不良行为的出现。于是我在有s在场的情境中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避免出现过大的噪声,从而避免其不良行为的出现,还能使其安心上课或娱乐。又如:s在掌握日常生活用品的过程中又快又好,还能与老师积极配合,但如果出现不熟悉的或陌生的,则会立即出现不良行为。我抓住这一点,凡是他熟悉的先由他说,他不熟悉的或陌生的则由他复述别人的。这样,他既学习了新知识,又避免了不良行为的产生,从而受到表扬,增加了良好行为的强化和发展。
四、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教育与训练,s有了较明显的进步。情绪平稳了许多,大小便在裤子里的情况消失了,自控能力增强了,渐渐听指令了------。一次s要拿衣架玩,被我制止下来,他只是大叫了一声,后自语到:“xx听话,老师就让玩了”,后坐到位子上了。班里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惊讶于他的表现,反应过来后立刻报以掌声和夸奖声。
五、反思。
我用自己的理解、关注、耐心和科学方法,使s有了一些进步。但在操作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
1、要适当,掌握好一个“度”,即不能过,也不能缺。
2、要记录什么方法针对什么问题有效,行为的前因是什么等。
3、及时观察,及时调整方法,切实适合个体情况。
虽然现在他有了明显进步,但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我还仍然需要努力去研究和探索。这只是一个s,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类似于s的人需要我们的理解、关注、耐心、爱心加上科学的方法去帮助他们!就从现在做起,相信得到我们的支持后,他们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彭聃龄王培梅《自闭症认知缺陷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中国特殊教育杂志社2003年第3期
2、尤志英《粗大运动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3、《介入自闭症学生的问题行为摘要》台湾特殊教育季刊99年9月第72期
4、孙圣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缺陷及其早期干预研究的介绍》中国特殊教育杂志社2003年第3期
6、Dr.LynnClark著魏美惠译《sos暂时隔离法》心理出版社2002年4月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