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康复 > 语言训练 > 浏览文章

学说话,从儿歌开始

2004/8/21 1:00:36 来源: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新爸爸、新妈妈们最盼望的事莫过于自己的宝宝早点开口说话,可是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我国婴幼儿语言障碍的发生率大约是4.62%。不少父母失望地发现,当同龄的孩子都能说三四个字的句子时,自己的孩子还不会叫“爸爸”、“妈妈”。他们迫切想知道,孩子说话晚是“病”吗?怎么帮助孩子尽早开口说话呢?

  9—12个月的孩子能有意识地叫爸妈

  孩子学说话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从发音到乱语;从发单音到词,再到词组和句子。通常孩子在6—7个月时会发唇音,如无意识地发出类似“papa”、“mama”的音;9—12个月时会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14—22个月时能说3—5个字的句子;24个月时会说简单的句子、会用代词;2—3岁时能说出姓名、能讲3—9个字的句子;4—5岁时可以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6岁时能流利地说话并且语法正确。

  孩子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别的,说话早晚与性别、性格、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女童的语言发育略早于男童,能说50个词的女童的平均年龄为18个月,而男童则为22个月。独生子女因为更多地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教育,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说话要早。这都说明孩子说话晚不一定是“病”,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迟于上述年龄段应达到的程度,则要考虑孩子是否存在语言障碍的问题了。

  别无意中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

  语言发展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健全的大脑、良好的听力以及完好的发音器官。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例如:大脑负责语言中枢的部分发育不良会导致孩子说话延迟,同时伴有智力低下;发音器官畸形,如口腔唇、腭裂、舌系带过短或舌体畸形等会使孩子言语不清,不过他们经正规治疗、训练,绝大部分可矫正;听力器官损伤会使儿童无法感受声音或只能部分感受声音,从而失去声音的刺激,语言发展受到限制;患有某些发育性障碍疾病,如孤独症的孩子很少将词汇用于交往活动,所以一般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运用也和其他儿童明显不同。

  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必备因素。缺乏语言的刺激或刺激不当同样会压抑儿童说话的积极性。例如,当一个家庭中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语言或方言时,一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模仿哪一种语言,索性就不说话了。

  此外,父母和其他抚养人的不当行为会在无意中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利。有的父母对子女语言发展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往往操之过急,逼迫孩子说话,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他们发生语言障碍。有些抚养人因为不了解孩子的说话规律,当孩子还未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抚养人已明白了他们的意思,马上满足了他们。渐渐地,孩子会放弃表达需要的机会,也就“金口难开”了。

  给孩子讲故事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长不能只在盼望中等待孩子说话,而应采取积极措施影响他们。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以下情况:突然说话但口齿不清;既不理解他人的语言,自己也不会说话;虽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自己不会说话或很少说话;别人说话时根本没听;语言表达过于简单,所问非所答;情绪异常,如爱发脾气等;行为问题多,如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攻击性强等,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医疗部门进行相关测评,明确病因,配合医生参与矫治工作,耐心地训练孩子。

  家长应抓住学语言的最佳时期(2—4岁),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习惯,给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不可避免的双语家庭环境中,应要求家庭成员对孩子使用固定的同一种语言,同时要求孩子也用同样的语言说话。

  家长平时说话时也要尽可能准确、流畅,鼓励孩子把话说清楚、完整,不强迫孩子重复同样的词语,不要求他们说话的速度过快,随时纠正他们在发音、语法上的错误。此外,多教孩子学儿歌,给他们讲故事,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流,都能提高孩子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学说话,从儿歌开始]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