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训练
(1)增加非言语沟通。训练人员对儿童表达要求和操作指令时,可通过言语途径实现,也可以通过非言语途径实现,交替使用两种信息沟通方式,适度增加非言语沟通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疲劳,提高训练成效,如“注意啦,听老师讲!”可用眼神、肢体动作、手势等配合面部表情来替代,儿童的注意力可能更加集中。与此同时,切忌一成不变的言语表达方式。训练人员在组织训练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调整音调、音高、音长及言语节奏,抑扬顿挫,生动活泼地表达有关指令、要求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交流。
(2)把握言语表达的时机。训练中,训练人员对儿童指令、要求、评价等需“当机立断”但尚需选择合适的时机,如儿童进行“沿指定路线跳跃过障碍”的训练时,如果儿童未按要求路线行进或遗漏障碍,训练人员无需在其训练进行中指出,可选择该项目完成后,引导儿童回忆训练过程,自行发现错误。
(3)调控一次呈现指令的个数。根据训练阶段和儿童能力水平,有意识逐步增加一次呈现指令的个数,如从“拿一个海洋球”到“左手拿一个红色海洋球,右手拿一个蓝色的触觉球,然后左右手交换球”等。如此,有助于提高儿童短、长时记忆能力、拓展记忆广度,提高大脑同时处理多条信息并行加工的能力。
(4)把握信息容量,锻炼儿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面对智障、ADHD 或自闭症等儿童施训时,言语信息容量需小且简练准确。但面对学习障碍儿童,则不尽然,可呈现信息量较大的指令,传递与当前项目相关的信息,锻炼儿童快速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
【全文完】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