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交,其实这个概念真的是特别宽泛,曾经和群里的宝爸讨论过这个问题,那时候很家长都说,孩子社交不好,那就上幼儿园,和小朋友玩,我当时还觉得他指的也是这种,后来聊着聊着,他才说他讲的社交包括生活中和家长的互动。没错,社交游戏是社交,社会人际交往也是社交,是我先入为主,曲解了人家的意思,哈哈。但是同时也很高兴,看到还有这么多,和我同样理智,爱学习的家长,我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其实这次疫情呢,对我们星爸星妈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像一些去机构的孩子,不得不在家里干预,想提升社交技能的那些家长,也不能带孩子走亲戚,串门,去游乐场呢。但是,这些也不能阻碍我们的干预。
那下面就分享两个居家干预的社交游戏吧。
1、举高高
相信每个孩子都玩过举高高的游戏,而且都会玩的非常开心,那我们如果能在游戏中,加入游戏常规,指令和眼神,那就再好不过了。
1、呼名,宝宝,吸引孩子注意力。
2、孩子成功看向你,你同时做出手势并加入指令(举高高)。
3、孩子进行参与,走到你旁边。
4、大人蹲下,和孩子处于平视的状态,不管孩子看没看你,都要给予眼神(备注:后续熟练了以后,适当延长等待时间,并期待眼神接触,切勿掰孩子的头强制看你)。
5、大人站起来,举手说抱抱。
6、孩子配合,举小手,同时再一次等待眼神接触(备注同上)。
7、举起孩子,同时配合旁白(123开始/123高高都可以)(备注同上)。
8、在半空中停顿几秒,看孩子的表情和眼神(同时再一次等待眼神接触)(备注同上)。
9、下落,同时配合旁白,理解差一点的孩子就说下,好一点就适当延伸词语或者短句。
10、如此反复几个回合,先建立常规,后面的程序就非常好进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常规游戏中,当孩子适应了这个常规以后,那加入你加入等待和变化,孩子就会关注你,他会疑惑为什么突然停住了,如果孩子一旦和你有眼神接触,你应该报以微笑,然后立刻回应,让他明白原来他的眼神有这种魔力,他一看你,你就笑了,就可以陪他玩了。然后呢,生活中一定要多笑,每次孩子对你有眼神的时候都要微笑,这种微笑是会传染的,真的,我儿子现在基本也是看到我就会笑,这并不仅仅的是刻板的微笑,慢慢你会发现,孩子的眼里,和你的眼里,在对视的一瞬间,有满满的爱。
2、躲猫猫
1、呼名,宝宝,吸引孩子注意力。
2、孩子成功看向你,你同时做出手势并让孩子看到你手里拿着他喜欢的某某东西,比如酸奶。
3、孩子走过来,蹲下,等待眼神。
4、大人在孩子马上要到面前的时候,躲在门后。
6、先不要给孩子声音提示,给他适当的思考空间。
7、孩子找不到,并发出声音(啊啊啊也算),语言提示孩子。
8、如果孩子还是没有找到,动作声音提示,敲门,引导孩子。
9、孩子成功找到,大人蹲下,等待眼神,然后你把酸奶给他。
10、生活中先建立常规,我这里说的是以酸奶吸引孩子和你玩躲猫猫,孩子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因为开始的时候,有些孩子并不懂得躲猫猫,甚至你躲起来他都没有任何反应的,所以这里就使用了这种方式,当孩子的游戏常规被建立起来以后,可能你只是一个动作,孩子就完全明白了。但是这里还是要建议大家,开始按常规步骤去走,因为常规里面有很多沟通的回合,这个千万不要省略,因为每一次的沟通都无比珍贵。而且,眼神绝对不是训练出来的,自发的眼神才有意义,机械式的盯着你,没有任何情感交流的眼神,你要吗?
说下指令哈!日常指令的时候,尽量不要呼名,否则每次喊他名字都是任务,他应名一定会变差。指令的话,第一次下达,等到3—5秒,如果没反应,可能孩子没听见,第二次你可以靠近孩子,等待2秒,如果孩子依然没有反应,辅助他完成。
不听指令无非就是三种
1、没听见(再发一次)
2、听不懂(辅助,从多到少,从有到无)
3、听懂了不想做(先从利他的指令开始,再从其他的开始练习,这两种指令穿插进行,或者后者进行不固定强化,比如做两次可以玩几分钟举高高。)
游戏和指令相结合,我觉得挺不错的,当然还是看个人的看法,我是觉得, 生而为人,不管任何事都有付出努力,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的孩子社会性这么差,不懂得付出才有收获,不愿意做任何和他没关系的事情,这个真不能说等他以后长大了慢慢学习,比如从小潜移默化的让他去理解。更何况,类似水给妈妈这种指令,也能让他明白妈妈陪他玩口渴,要喝水,所以来帮助妈妈,让他明白指令不是无意义的,自己做的事情可以让妈妈开心,多角度来看,我觉得有益无害。当然了,本人认知有限,可能还没想到过哪些弊端,希望看到这篇帖子的家长多多指点。
最后说一说刻板行为吧,如果非说感统的话,每个人都要做感统,因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感觉统合方面的问题,我就晕车很厉害,虽然坐这么多年车,缓解了一些,但是,你说晕车算不算感统失调呢?大家一定要懂什么事感觉统合失调,一定要懂机构的训练方法是什么,如果只是荡秋千荡多少下,拍球拍多少个,那就算了,这不是感统,这就是运动而已。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