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康复 > 生活自理 > 浏览文章

25岁自闭男孩成“中国梵高”,一幅画卖5万

2019/4/4 9:48:33 来源:环京津网 作者:wangsf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文丨东北童星

  2018年12月,已经安静了许久的李小龙祖居,忽然因为一场画展而人声鼎沸。

  那一天,社会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最终聚集在有着“最美老街”之称的永庆坊。在那里的一间小屋子里,所有人都被其中展出的画作吸引。

  大胆的用色、奇特的想象,这里每一幅画作,都让人们感到震撼,同时他们无比好奇:

  这些画的作者,究竟是谁?

  “这两幅画是同一天画的,一幅是《十五的月亮》,一幅是《十六圆》。”

  在二楼的展厅一角,一位妇人为来客介绍着其中的两幅作品,脸上满是骄傲与兴奋——那是她儿子李捷麟的画作。

  “中国梵高”,这是访客对于李捷麟的评价。也许在外人的眼中,他是难得的天才画家,可实际上,他还有另一个身份。

  因为患有自闭症,他亦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今年李捷麟已经25岁了,因为过人的绘画天赋,他在近几年收获了无数的赞美。

  可若能将时间拨回到10年前,他的世界却仍是一片黯然。

  李捷麟

  1

  1994年,家住广东汕头的王巧如有了一个世界上最神圣的头衔,母亲。

  因为儿子李捷麟的诞生,她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更多的还有初为人母的喜悦与幸福。

  新成员的加入让家中所有人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满足,望着襁褓中的婴儿,王巧如时常幻想孩子长大后的模样:

  如何功成名就?何时娶妻生子?对于儿子的未来,她满心期待。

  然而,所有美好的想象,都在李捷麟3岁那年,发生了重大转折。

  某个清晨,王巧如忽然发现从前机敏调皮的儿子,在最近变得异常安静。

  开始时,她只觉儿子是因性格内向,所以才很少说话。直到后来发觉孩子连语言能力都开始退化时,她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为了弄清楚症结所在,王巧如开始带着儿子四处求医。

  从小诊所到大医院,从小县城到大城市,在折腾了许久之后,她终于在南海刘教授的帮助下,得知了孩子的病情:

  儿童孤独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闭症”。

  当看到曾经只会在电视剧里出现的名词,就这样生生落在写有儿子名字的诊断书上时,王巧如的脑中一片空白。

  那一刻,疑惑甚至盖住了她的担忧。她不懂这病,也不理解为何被厄运选中的,偏偏是自己的孩子?

  在此之前,她大概幻想了一万种关于孩子的未来,可没有一种是这样的。

  作为当时的一种“新型疾病”,所有的医生都对此束手无策。看着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的儿子,全家人都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在艰难寻找希望的那段时间里,很多人都曾劝王巧如放弃,可外界越嘈杂,她便将攥着儿子的手拉得更紧。

  身为母亲,她不可以,也不会让儿子的人生就此打住。

  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它便创造了“妈妈”。

  想要治好自闭症,王巧如能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李捷麟开口说话。

  为了能让儿子重新恢复语言能力,这个曾经只善教书育人的柔弱女人,辞掉了教师的工作,选择独自撑起了孩子的整片天空。

  几年间,王巧如带着年幼的儿子整日穿梭在广东的各大医院里。起初她还对此信心满满,可现实却总是给她当头一棒。

  那段时间,医生每摇一次头,王巧如的心便沉下一分,最后只剩无奈。

  那种感觉,就好像所有的希望都只是细小的沙粒,尽管她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可当扔进命运的长河之中,却仍激不起任何涟漪。

  李捷麟还有未来吗?如果有,那他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没有人能一直站在幸运女神的肩上,同时也不会有人永远被噩梦笼罩。好在绝境过后,往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就在王巧如倍感无力之时,她偶然得知北京有一家机构能够专业治疗自闭症。没有任何的犹豫, 她当即便决定要带着李捷麟前往北京治病。

  火车一路向北,望着身旁安静的儿子,王巧如的心中满是忐忑,前方等待她的会是什么呢?

  那一年,曾经只在三尺讲台上活动的王巧如,因为儿子李捷麟来到了北京城。

  人生地不熟,她前后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在偌大北京城里找到了那家自闭症疗愈机构。

  大抵是上天也不忍心再折磨这位母亲了,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已经沉默了近5年的李捷麟,终于开口说出了那两个字:

  “妈妈。”

  妈妈是守护神,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叫一叫,便会觉得喉间哽咽的存在。

  “妈妈”是世间最有力量的名字。

  2

  在北京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李捷麟的情况有了极大的好转。在确定儿子病情已稳定后,王巧如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

  彼时的李捷麟已经8岁了,为了能让孩子尽快回归到正常生活中,王巧如开始张罗起孩子上学的事情。

  身患自闭症,尽管李捷麟在平常看起来与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可学校却还是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他的入学请求。

  身为一名曾经的人民教师,王巧如比任何人都清楚教育的重要性。

  于是,和多年前决心要带儿子治病时的坚决一样,她再一次踏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以”充斥了这位母亲每天的生活。见普通方法走不通,王巧如便只能四处托关系。

  当时,她动用了自己在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际关系,花费了自己所有的心思,终于在千难万阻中,为儿子换来了一个读书的机会。

  然而,这书是能念了,可却不能就此消除大家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偏见。

  入校之后,李捷麟成了学校里的“异类”,所有人都喜欢对着他指指点点,严重时还会对自己进行辱骂。

  因着周遭“不友好”的眼神,这个还不足十岁的小朋友,再一次受到了命运的暴击。

  在无尽的白眼与嘲笑声中,李捷麟度过了自己的小学与初中生涯。中考那年,一向喜欢涂涂画画的他顺利考上了当地的中职美术学校。

  可以读书,还能学一门手艺,这对于李捷麟来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就当王巧如觉得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的时候,上帝却再一次抽走了她手中唯一的好牌。

  因为自闭症,好不容易考上中专的李捷麟,被学校退学了。

  对于学校来讲,拒绝李捷麟只意味着将一名“问题学生”挡在了门外,可对于李捷麟和王巧如来说,却代表着此前13年的努力,都在此刻化为乌有。

  校方突然的决定让李捷麟备受打击,之前好不容易稳定的病情也有加重的趋势。然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李捷麟爸爸竟也在此时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

  “我一个弱女子,一个肩膀挑两个男人,我真的是挑不起了。”

  在家中一团乱麻之时,王巧如也曾想过就此了断,一了百了。可每当这样的念头产生,她便走到李捷麟的身边,看着始终懵懂的孩子,这个已经困苦了半生的女人,再一次选择了坚强。

  “父母要先走出来,孩子才能有未来。”

  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却依旧选择热爱生活。

  2013年前后,为了给父亲治病,李捷麟跟着妈妈辗转来到了广州。

  那一年,李捷麟18岁,在同龄人都已步入大学开启人生新篇章时,他仍只能卧在家中盯着窗外四方的世界。

  受病情影响,李捷麟大多时候是沉默的,没有人知道那段时间的他是如何度过那些长夜的。

  望着那些行走在路上的人们,他是否也曾期待与他们一样,过着安稳且喜乐的一生。

  初到广州的那两年里,李捷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看见了最残酷的人生,直到WABC(无障碍艺途)出现。

  3

  作为国内少有的,主要为智障以及精障人士提供免费的艺术潜能开发课程的公益机构,WABC在多年间为诸多“特殊需要人群”带去了生活的希望。

  2015年前后,该机构的创始人找到了李捷麟一家,并主动提出要帮其一同度过困境。

  发动捐款、挖掘李捷麟的绘画天赋并为其提供平台,在众人的帮助下,王巧如在绝境之中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通过这个机会,一直喜爱绘画的李捷麟拾起了自己心爱的画笔,而病榻之上的李爸爸也日渐摆脱了病痛的折磨。

  时隔多年,这个始终“恶疾缠身”的家庭,终于迎来了新生。

  如今,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与努力,李捷麟已经正式成为了WABC的签约画家,画作也多次被拍卖出高价,曾经无数次被“拒之门外”的问题学生,就这样成为了“天才画家”。

  也许和普通的孩子相比,李捷麟是不幸的。可如若和其他自闭症患者相比,他却是幸运的。

  因为母亲和他人的坚持,李捷麟得以在绝望中重获新生。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自闭症患者与他的家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等到一个明朗的结局。

  1943年,“自闭症”第一次在人类世界有了名字,时至今日,它也才刚刚76岁。

  由于其本身的诸多“不典型性”,自闭症的病因在医学界仍被定义为“尚不明确”。

  而也是因为这样的“神秘性”,所有罹患该病的孩子便多了一个名字——“星星的孩子”。

  略显浪漫的名字给了这些孩子们诗意的标签,可他们的现实生活却远没有这般诗情画意,相反的,其中总是充斥着残酷与冰冷。

  受病情的影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多伴随着语言、社交、智能等诸多障碍问题。

  因为兴趣范围极其狭窄与刻板,他们对于周遭事物有着严格的要求,稍有改变便会出现过激反应,严重时甚至会进行自残与伤害他人的行为。

  作为一种终身发展障碍,自闭症对于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折磨。

  “从出生到现在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十年来只玩同一件玩具”、“没有任何情绪与反应”、“练习了一万次拍手却始终没有学会”……

  这些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却每天都不同程度的发生在自闭症患者的家庭里。

  因此比起治病,这更像一场关于“耐心”与“决心”的战役,可有些人却无法等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4

  几天前,“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样一则新闻:

  “单亲爸爸猝死,生前留给自闭症儿子的10条注意事项看哭无数人”。

  为了能将17岁的儿子照顾体面,这位父亲在自己的手机备忘录里仔仔细细记下了孩子所有的喜好。

  “早晚吃药”、“喜欢喝水”、“杜绝撕纸”、“不吃贝类”……一字一句,皆是用心。

  曾几何时,这位父亲想过要用一生去为儿子遮风挡雨,可人生却总是无常。

  记得之前有位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说,对于他们来讲,此生最大的愿望便是能比孩子多活一天,因为他们知道:

  除了自己,孩子的身后空无一人,他们活着便是孩子最后的体面。

  因为病情的影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喜欢偏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在约定俗成的社会标准和规则来看,他们往往被标签为“行为有问题”。

  病痛给了自闭症人群身体上的摧残,而世人的“有色眼镜”,却又给了他们心灵上的重创,而比起前者,后者往往更致命。

  在某种意义上讲来,所有人都会对陌生事物下意识抗拒。

  因此,出于对自闭症缺乏了解与认知,人们总是惯性回避与排斥它的存在。

  如此,“星星的孩子”便被推向了更远的宇宙,那里从来不缺偏见与歧视,却始终不见了解与理解。只是,但凡有人愿意去“探索”,便会发现:

  他们并不可怕,至少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

  他们不是异类,只是比别人慢一点的学会了为人处世。

  他们也会画画、会算数、会唱歌、会简单交流,会和普通的孩子一样,去感知与热爱这个世界。

  他们,只是向所有人展现了现实的另一种可能。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自闭症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截止到2017年,中国已有近1000万人饱受该病的折磨,而这也在同时提醒着所有人:

  自闭症,离我们并不遥远。


0% (0)
0% (10)

下一篇: 没有了 上一篇: “星星的孩子”长大后咋就业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25岁自闭男孩成“中国梵高”,一幅画卖5万]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