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们一起玩“过家家”,玩偶娃娃做孩子,沙土是饭菜想想就特别有趣。可惜的是,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不足,无法与正常儿童正常的沟通。也许有的家长会和宝宝一起玩“过家家”,但是由于一直进行不顺利而放弃。根据我与其他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交流,宝宝玩“过家家”简直成为了一种“奢侈”。
在这里,我来推荐一下我根据ABA“假想”训练的基本项目,自行研究的“过家家”方法。这套方法,不但能够实现家长与孤独症儿童玩“过家家”的“奢望”,而且在游戏中依然不断让宝宝的各项能力得以综合锻炼!
道具准备:乐高套装(包括儿童、父亲、母亲的玩偶,桌椅、大树、各种动物、房屋等)
玩“过家家”时,无需特别注意指令等的严格程度,重在与宝宝进行互动,并且讲解与操作相结合。
注意事项:1、尽量呈现孤独症儿童熟悉的场景或者熟悉的事物。2、乐高组件用到什么就拿什么,不要全部堆在宝宝眼前。
第一个场景:宝宝吃饭
我先把桌子、椅子先后放置好,然后拿着儿童玩偶,对宝宝说:“看,宝宝吃饭啦!”然后在宝宝眼前将玩偶放置在椅子上,并且问宝宝:“怎么吃饭?”宝宝盯着乐高,然后发出“啊呜啊呜”的声音,并模仿吃饭。
我给予宝宝强化物,然后拿着宝宝的手,摸着各个组件。随后,我将所有组件拆除,并告诉宝宝:“你来让宝宝吃饭!”然后手指桌子组件说:“先摆桌子!”宝宝很顺利的将桌子放置。随后我说道:“再摆上椅子!”然后说:“宝宝要坐在椅子上,吃饭,啊呜啊呜!”宝宝将我之前放置的乐高完全还原,并且在还原后模仿吃饭的动作。
第二个场景:大树
直接演示“大树”的组装过程,并且全部拆开交由宝宝自行组装。
第三个场景:宝宝在大树旁吃饭
引导宝宝组装大树,再引导宝宝在大树旁放置《第一个场景:宝宝吃饭》。并且告诉宝宝:“宝宝在大树旁吃饭,啊呜啊呜!”
大家可能发现了,这几个场景是互相有联系的,而且层层递进。而且,无论是吃饭,还是大树,都是宝宝非常熟悉的事情或事物,孤独症儿童接受起来相对容易的多。
这只是我最开始的简单操作,想看看这个做法的可行性。宝宝完成度很高,而且兴致也很不错。
随后,我又带领宝宝一起做了《场景: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吃饭》、《场景:爸爸妈妈和宝宝在大树旁一起吃饭》《场景:熊猫爬到大树上》、《场景:宝宝和熊猫一起吃饭》等等。这些场景都是上述基本场景,然后添加一些新的组件而形成,孤独症儿童适应起来更加顺畅。
场景与场景之间无需全部拆除再重建,例如《场景:熊猫爬到大树上》是先组建大树,然后在大树顶部放置熊猫。而实现《场景:宝宝和熊猫一起吃饭》时,先实现《第三个场景:宝宝在大树旁吃饭》,然后在桌子旁再放置一个椅子,并且引导宝宝说:“熊猫,熊猫,来和我一起吃饭吧!”然后让宝宝拿起熊猫,放置在新添的椅子上。
这不是很有意思的“过家家”吗?
其实,与其说是游戏或者说是训练,不如说“过家家”是检验孤独症儿童目前能力的一个小方法。当大家亲自与宝宝一起操作时,会发现,“过家家”需要用到宝宝很多能力,例如组建乐高用到手部精细动作,重组乐高则用到了宝宝的记忆力,笼统的指令需要宝宝的逻辑思维(比如从“吃饭”想象到需要桌子、椅子,吃饭的人),还能检验宝宝在于他人互动时的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
当孤独症儿童疲倦于日常训练的时候,不妨和宝宝一起玩“过家家”,既能检验这段时间宝宝的进步程度,又能享受属于我们自己的“亲子时光”,何乐而不为呢?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