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非惯例性口语行为之功能
Donnellan等(1984)及Prizant与Rydell(1993)认为非惯例性口语行为是个人沟通系统的一部份,它所具备的沟通功能其实与惯例性口语一样丰富,更被视为衔接无口语到惯例性口语表达能力间过渡的阶段(引自Prizant et al., 1997)。本研究将针对仿说、隐喻式语言及不停问问题之沟通功能做进一步说明:
1.仿说
仿说是最早被证实具有沟通功能的非惯例性口语行为,虽然研究结果显示仿说的沟通功能并不会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加而更多样,但无论是立即性仿说或是延宕性仿说,从学龄前至学龄阶段,还是有其主要的沟通功能;例如立即性仿说主要是维持互动,而延宕性仿说则是互动性的描述,这些现象都是值得在与自闭症儿童沟通时重视。
2.隐喻式语言
隐喻式语言是使用众人熟悉的语词或句子,表达特定而对其有意义的内容,但因形式或内容怪异,因此他人难以理解。隐喻式语言主要的类型包括1.惯用性的用语却具特别的意涵,2.将简单的语词组合成复杂的句子(Volden & Lord, 1991)。Kanner于1943年的个案报告中,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隐喻式语言具有自我规范和要求的功能,之后仅有Durand与Crimmins(1987)透过AB实验方式,了解一名九岁自闭症儿童面对工作时的反应,发现该名儿童隐喻式语言主要的功能在拒绝要求。文献上对于隐喻式语言沟通功能的探讨并不多见,但其却是自闭症儿童常用的口语表达方式之一。虽然隐喻式语言受到社会、认知及语言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容易为他人所理解(Durand & Crimmins, 1987),但大众普遍还是认为其隐含着特殊的意涵。
3.不停的问问题
不停的问问题或高频率使用问句的行为是许多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一个特质,Kanner于1943年临床上发现不停问问题有几个特色:1.高频率的行为,2.内容异常,3.和谈话情境无关,4.可以自我回答的问题(引自Hurtig et al., 1982)。Hurtig等(1982)的研究中界定不停问问题的定义包括有:1.在 谈话者响应之后,个案就转换成问 另一主题的问句(Topic-switching questions),2.在谈话者响应之后,个案仍不停问同一主题的问题(repetition of question)3.持续地在谈话者响应之后,个案马上用正确的问句询问(question continuation)等三种类型。此外,Coggins与Frederickson(1988)的研究个案不停问问题的定义是重复使用单一个问句。
许多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使用问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得到讯息,而是另有其目的;如Hurtig等(1982)藉由操控对话者回答策略,了解六名五岁至十二岁的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不停问问题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受试不停问问题主要的沟通功能是作为想要和人沟通的一个替代策略;Coggins与Frederickson(1988)则是利用观察法,研究一名九岁自闭症儿童,发现其主要沟通目的在于维持互动。
文献上探讨不停问问题的研究较为缺乏,无法了解其沟通功能的主要类型。儿童必须要获得足够的语言规则,才懂得如何开始、维持和结束对话,但自闭症儿童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所缺陷的,故其利用不停问问题的方式,除了要求讯息外,想和他人主动沟通或是维持互动可能才是其主要目的。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