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应用ABA

2007/8/10 17:16:07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应用ABA

Carolyn Thorwarth  Bruey博士[美],心理医生。她获得美国罗杰斯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有多年临床心理学的经验,著书丰富,代表作有:《家庭行为训练手册》和《发育障碍认识服务体系的扩展》等。

如果 你有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每天都是一个挑战,因为你每天都要面对如何对待一个几乎无力与你交流的孩子,每天你都要打起精神走近一个在情感上似乎遥不可及的孩子,每天你都要再一次尝试教给孩子多一点生活的技能。

有时这种每日的照料和教育让你望不到尽头,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是孤独症的缘故。与其他类型发育障碍的孩子不同,孤独症儿童在行为表现上的骚乱比他们迟滞的发育要更让人头疼。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天分,但在很多方面明显的比其他的孩子弱。总之,一般的“育儿大全”里的招数很难应用在孤独症儿童的身上。你的孤独症孩子需要有针对于他们的“育儿大全”。

与孩子相处时,你的目标应该始终是:让孩子成为家庭的一部分 ,而不是家庭的“核心”。也就是说:不要让孩子的需求主宰了你的生活。没有哪个孩子会从父母过度的关注中受益,而且如果是这样,家庭的其他人则会受苦。照顾好孩子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在你的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和家庭中其他人的需求之间寻找平衡,这其中也包括你自己的需求。

1.    从建立家庭生活的程序入手——提高可预见性,减少不安

孩子 在生活中都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每天的活动内容都无章可循,不可预见的话,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于孤独症儿童,生活程序化就更加重要,因为事实上,大多数的孤独症儿童都有“固执与不变性”的特点,日常生活中,在程序上或环境中出现哪怕只是很小的变化,都会引起他们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的这种刻板性会让家长灰心丧气,但我们应该从中看到他们恰恰是对可预见性有强烈的需求。你应该尝试为孩子的生活建立起一个结构,但切记不要让它主导了你的生活。运用ABA的原理可以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1)结构化和时间表

用时间表 可以让建立日常的家庭生活结构化。无论家里的成员有多强的个性,你的任务是在这个结构化的程序中能够使人人都感到舒服,并一致遵守。如果你感到现在的生活有些杂乱无章,不要忘记你的孤独症孩子很可能也有同样的感觉。不幸的是,你的孩子会将他的困惑用令你更混乱的方式表现出来,如随地大小便、有自我刺激行为等。因此,你需要设法用一种“计划游戏”使日常家庭生活与各种需要结合起来,例如:将购物、正规的训练课和打扫卫生按相对固定的时间表进行。

2)一致性和泛化困难

如果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那就是“一致性”。许多孤独症的孩子都不能从环境中学到东西,因为他们很难从经验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克服这一点的一个方法就是尽可能的使环境有一致性。

孤独症孩子需要一致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很难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情境之下运用同一个技能。这个弱项也被称作“泛化困难”。例如,即便你的孩子在家里吃饭时有规矩的表现,在饭馆儿里他也可能会搅得你晕头转向。一个孩子可能单独和母亲在一起时很平和,但与父亲在一起时可能会每小时发三次脾气。与其说责备某个人或再也不带孩子到饭馆,还不如了解“泛化困难”是孤独症孩子的特点之一。将这种泛化障碍尽可能克服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周围所有的人都按照“完全一致”的方式对待他。

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你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中都运用一致的规则,它涉及到你对孩子适当行为的每一次夸奖,和每次对他的不良表现的消除举措。例如:怎样发指令,什么时候奖励,用什么奖励物,什么时候忽视,为什么要惩罚等等。

·孩子周围的人所运用的原则是一致的。即当他做对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他所得到的反应都是一致的。这样你的孩子就可以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做出和在家庭中教他时候的举动。

你还可以通过向其他与你的孩子经常打交道的人介绍本篇中的内容,向他们渗透“一致性”对孩子的重要性。然后与他们一起坐下来了解你希望以怎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你还可以模拟一些场景,让他们参与到练习中来。你们还可以讨论一下以前他们是怎样与孩子打交道的,其中有哪些利弊,如何做得更好等。这种“渗透”工作可以是与个别的人做,也可以与一组人一起探讨。但在这之前,你要将你所希望的东西列出纲要。

2.    行为的规范和管理

许多 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对孩子的不守规矩感到头疼,他们对孩子的这种不寻常的举动不知道该如何对付。难点之一是因为大多数的育儿手册介绍的是建立在规范基础上的方法和策略,而简单拿它们用在孤独症孩子的身上时根本无效!更糟糕的是,家长还常常要出于礼貌地接受那些来自亲戚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好心”,但其实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劝告。

没有什么魔术般的公式可以保证你的孩子永远行为规范,但是家长们所获得的经验表明,[行为改变技术](“ABA”)在改变孤独症孩子行为方面是最有效的。这种方法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因为行为导致的结果所习得的。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他的行为所引起的结果,他就会继续地做;如果他不喜欢行为的结果,他就不再做了。因此,只要有系统地对好的行为进行奖励,同时对不好的行为进行惩罚,不良的行为就无法“被习得”并被良性的技能所取代。

下面的技术和实例可以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这种方法的原则,提高你对孩子行为管理的有效性。

1)抓住孩子做对了什么——奖励很重要

一种 很有效的策略是关注并奖励孩子的适当行为,大部分家长常常觉得他们要做的是“抓住孩子做错了什么”,而实际上他们应该做的是“抓住孩子做对了什么”。这个策略要求家长有高度的注意力,否则当孩子尖叫时要比他安静时更容易获得注意。一般的规则是:给予十句夸奖(如:太棒了,你自己铺好了床!),一句“纠正型的”责备(如:不许扔玩具!)。

关于孤独症儿童的研究表明,家长要用特别的方式夸奖孩子:如说特别的言语——“穿上衣服,好极了”——要比一般的“好极了”更合适。这种特别的方式,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准确地理解他被夸奖的行为。在夸奖的时候,配给一些实际的东西如食物和玩具,效果经常会很好,特别是在你训练孩子的早期。因为孤独症的孩子对于纯社会性的奖励不敏感,使用实用的奖励物对于增加他们的动机很有帮助。

2)早下手为强——预防为主,争取主动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表现,你就要立即着手。在他的问题行为出现时,你时常会觉得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例如,孩子在大超市里尖叫着发脾气,你会感到慌乱或无助,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你可以设法做到在行为开始之前就阻止他。家长经常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可以事先计划并制订出一套预防的措施,而不是在行为发生的时候穷于应付。与问题已经发生时的应对相比,实施预防要容易些。以下是几个预防措施的策略,希望能有帮助:

·改变环境——有许多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预防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方法,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撕墙上的画,就换成过塑的画或干脆在墙上画壁画;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拉裤子里,就为他买回一次性的尿裤。

尽管这些主意听起来有些太一般,但你还是要花一些时间,审视周围的环境和每日生活的流程。你会发现,你其实忽视了一些很简单的解决办法。经常问自己:“家具摆放上有没有问题?”“常用的必需品是否很容易拿到?”“哪些易碎物品是一场事故的潜伏地?”按照你认为有益的方式改变一下,再评估改变后事故的发生率是否下降了。如果是,就祝贺你自己成功地预防了一些可能发生的危机。

·注意孩子的信号——所有的孩子在要发作之前都会发出细微的信号,即有线索可循。有些孤独症的孩子发出抱怨似的呜呜声,有些会收紧身体的肌肉,有些会增加猛烈拍打或扇乎手的次数,而有些孩子会表现得特别安静。家长往往认为后果的出现——行为的恶化——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将后果纳入他们的计划中:“让我看看,如果她在5分钟后尖叫起来,而她发脾气一般半个小时会过去,我还来得及把饭做好。”

与其 认为恶性结果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不如留意孩子发出的这种警告信号,在他发作之前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开来。一种做法是,对他平稳地发出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指令,如:“把书递给我”,“把手放下来”,如果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了,就热情地夸奖他;如果他不听从你的指令,就面无表情地辅助他应该怎么做。在孩子独立完成了5-10个指令的课题后,他的行为恶化就不会出现了。总之,让他忙于跟随指令,使“失控”成为不可能。仅通过发出简单的指令,你就可以消除炸药的雷管。

·描述发生了什么——一个经常会引发孤独症孩子发作问题行为的因素是[困惑]。所以你要简明扼要地告诉孩子将要做什么。许多家长在一整天中不断地对孩子说下面要做的事情,以帮助孩子理解,如:“好了,我们现在要去食品店,就是奶奶家旁边的那个红色的商店,几分钟后我们就可以到那里了”。通过告诉孩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发生什么,会减轻他的焦虑感,从而减少了问题行为的发生。

·设置清晰的结果——家长们经常会说到,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去的时候,最难的是随时揪着一颗心,提防孩子可能会有的发作。这种提防可以说比孩子真正的发作更让人负重和疲惫。

为了 有助于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在带他到一个可能会有些麻烦的场合之前,你可以尝试给孩子描述不良行为会产生什么结果。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进了超市就大喊大叫地要东西,在走进去之前告诉他,如果他能够轻声地说话,他就会得到;但如果他大声喊叫,他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讲话时随身携带可以看得见的一级强化物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样在孩子又想喊叫时,你就可以指着强化物说:“想想你应该怎么做?”或者用一张展示强化物的图片提醒他。

这一类 方法不一定对每个孩子在任何场合下都有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万无一失的妙招。尽管预防策略并不总是有效,采用它们至少可以降低危机发生的频率,并且通过采取预防措施,而不是总在应对孩子的发作,可以明显的改善你的家庭生活气氛。应该记住的是,改变一种行为习惯比在发生之前去防止要困难得多。

3.怎样改变孩子的行为呢?

当你 面对孩子的一种已经是习惯的行为时,你首先需要判断它是不是可以被接受的行为。如果不是,就要由你来尝试改变它了。改变一种行为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你还可能会不成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你会成功的。以下我介绍的行为改变的方法并不是行为改变策略的全部,但它是对已经被证明能够有效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的一个归纳。所例举的方法按照其惩罚性的程度从轻到重排列。除非你孩子的行为已经对他自己或其他人造成严重的威胁,否则总要首先采用惩罚程度较轻的方式。

1)奖励——永远是首要的念头

正如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的,改变孩子行为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孩子的任何及所有好(适当)的行为表现给予有计划的奖励——即ABA所强调的“强化”。在矫正孩子的不适  当行为时,你的奖励行动要注意以下两点:

a. 要注意到孩子每一次的良好表现,并都给予奖励(如前所述,“抓住孩子做对了什么”);

b. 注意对孩子的某种特定的、与他常有的、不适当行为有反差的表现(即替代行为)给予奖励。例如:你在尝试矫正孩子的尖叫行为时,就要注意在他安静的时候给予奖励;再比如:你的孩子扇动双手令你头疼,那么就要注意在他(用双手)玩弄玩具时给予热烈的夸奖。孩子的这些替代行为因为得到强化而会继续出现,相反他的不适当行为则会逐渐减少或消失。

与第一点“抓住孩子做对了什么”时的即兴反应相比,操作第二点时你应该做一个结构化的强化方案,例如:制定出强化的频率(奖励的次数与间隔时间),使用象征性的标记作为强化物(如,孩子的替代行为可以“挣”到一枚红星)。

2)“弱化”孩子的行为——忽视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弱化法”是ABA中的一个术语,含义是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对他的行为进行完全的忽视。具体的做法是:“当孩子做出问题行为时,你要有意识地不去注意他的表现,尽管你实际上意识到他在干什么,但不要让孩子发现这一点(即给他的感觉是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将你的目光转向别处,做出一副被其它的什么事情吸引着的样子,显得完全不被孩子的行为所影响。你需要小心的是不要漏出哪怕是非常细小的破绽。例如:你面部肌肉收紧,轻轻地叹气等,其实这些反应都会被孩子察觉到。

弱化法被用来处理那些原本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的行为(参照“问题行为的功能”,“星星雨”通讯第16期——编者),其原理是:“如果他的行为没能引起你的注意,孩子就失去发出该行为的动机,该行为就会逐渐的减弱或消失。”下面举一个运用[弱化法]的例子:在确定了孩子总是尖叫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每当他尖叫时都不理会他,切忌在他尖叫时哪怕只是看了他一眼,或不自觉地做出某个身体动作,让孩子察觉到他的做法对你产生了影响。

还要提醒 你注意的是,在使用[弱化法]忽视的时候,孩子的问题行为在确实出现减弱之前往往会变得更加厉害,因为孩子会用行为得升级达到吸引你的注意力的目的。例如:如果你现在决定矫正孩子对老师发出呜呜声的行为,在他“呜呜”时给予忽视,这时他很可能会从“呜呜”变成尖叫或大声地哭闹,而此时你要做的是继续给予忽视,你做出的姿态传递给他一个信息:“随便你怎么叫和哭闹,我反正不会理你。”这样僵持一段之后,孩子终于会明白无论他怎么费劲都是徒劳的,而一旦他安静下来你就马上注意并奖励他,让他理解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获得你的注意力。

3)隔离法

如果孩子 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时,你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不见效,可以尝试使用“隔离法”,即将孩子置于一个不容易出现问题的环境中。如: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将他关在一个(安全二封闭的)房间里,或者当孩子打别人的时候,让他独自面对着墙坐着。

采用隔离法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孩子表现出不适当行为实际上是为了逃避你正在要求他做的某件事(如,学习回答问题,看图说话,物品配对,等等),采用隔离法就正中他的下怀,因而也就不会产生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应该做的是:坚持让孩子跟随你的要求。

采用隔离法的一个关键是,隔离室距离行为的发生地很近,因为如果你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将孩子带到隔离地带,只能使局面变得更糟。在他被隔离期间,你一定要去观看他的情况,但注意不要跟他说话,甚至不看他一眼;最好是在隔离室的门上有一个小孔,可以让你随时窥视他,以确保他是安全的。隔离的时间不要太长,并且如果孩子的不适当行为有潜在的危险时,就不要使用隔离法。对于幼儿,隔离的时间不要超过五分钟;对少年的孩子也最多控制在十五分钟。

4)反应成本法——代币制

反应成本法 是指:当孩子表现好(对你的要求有正确反应)的时候,他就可以“挣到”一些与他的愿望相关联的象征物。诸如:不干胶贴画,硬币等。而当他表现不好时,他就会失去这些东西。有时可以让这些象征性的物品变得对孩子更有实用的价值,如入一定数量的硬币换取食物或玩具等。在采用反应成本法时,要将[得到-失去]的程序尽可能的简单明了,为的是帮助孩子理解这个过程意味着什么。切记的是对孩子的正确反应给予大量的口头夸奖,这样在没有象征物可以失去的条件下,你也能够控制孩子的行为表现。

除了以上建议的这些方法之外,家长也可以在许多关于行为矫正书籍或杂志中获得更多的方法信息。有一点是要提醒的,如果你的孩子的问题行为过于危险,最好还是要寻求专业行为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与他们共同探讨行为矫正的方案。

4. 在矫正孩子的行为时有哪些基本规则?

孤独症孩子 对训练技术的反应经常是超乎常规的,因此,不管是采用哪一个行为的矫正方法,或是正在矫正哪一个行为,记住以下的建议会对你有帮助:

1)问自己“如果不是这个,那我希望的行为是什么?”

与其 整天琢磨着怎样让孩子的一个问题行为消失掉,更好的思维方式是考虑一下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另外一个可以替代的、同时又让你感到可以接受的行为,这个原则就是“正性行为支持法”。例如:你的孩子总是用打你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矫正他的这个行为的最好方式是同时安排出专门的时间训练孩子学习用其它的、适当的方式来达到统一目的。如:说“妈妈,看”,或出示“帮邦我”的图片/动作,或轻轻地拍一下你的肩膀,等等。

如果你在矫正孩子的一个问题行为时,没有同时教会他一种可以替代的适当行为,他的这个问题行为可能会消除,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新的不适当行为,因为孩子总归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就上面的例子来讲,你采用行为削减的方法成功地让孩子停止了[打你]的行为,但由于他不知道需要引起你的注意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所以他以后又会用尖叫的方式获取你的注意力。所以,只有同时训练孩子掌握各种适当的行为方式,你才不会陷在一个不停地矫正各种问题行为的怪圈中。

2)不要主观地以为你的孩子感到他被惩罚了

让家长 时常感到无奈和不解的一点,就是那些传统的被我们认为是由惩罚作用的方式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惩罚性。例如,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并不愿意被带到他自己的房间里去独自呆着,但他们又经常情愿独处一方。因此,一种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在对发脾气的孤独症孩子采用隔离法时,对很多孩子会很快起到消除发脾气行为的作用,但也有不少孤独症孩子的发脾气行为反而会有所增加。因此,很多家长不经意间在自以为是惩罚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对他给予了奖励。

唯一可以帮助你识别所采用的矫正策略是否是有效的途径是:观察孩子的行为在你采用了这种方法后是否出现减弱或消失的趋势,如果是,那这种方法对你的孩子有惩罚的作用;如果他的行为发生率反而在增加,你就要反思自己正在使用的方法可能恰恰鼓励了他,赶快考虑换一种其它的方式。举例:你的孩子总是撕纸,你采用的方法是每当他撕纸就会得不到小点心。如果孩子撕纸的行为在逐渐地减少,说明失去吃点心的机会对他有惩罚的作用;但如果他还是想以前一样撕纸,甚至还撕得更厉害了,则表明,由于不知道的原因,不吃点心并不让他感到难受,甚至还很有意思。

如果你采用的方法失败了,也不要因气垒而放弃,到专业人员那里咨询,或查看行为矫正方法的列表,以获得新的点子。

3)尽你最大的可能忽视它

只要 孩子的不适当行为还没有达到对他自己和他人造成危险的程度,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做出一副只当是没有发生的姿态。孤独症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怪异的举止以获得大人的注意,因此忽视他的举动会比因为你的关注而在无意中给予了他鼓励要有效得多。在忽视的同时你也在等待他出现相对适当些的行为,一旦这种行为出现,立刻并热烈地给予夸奖和奖励。通过这种交往,你的孩子就学到了一个规律:“我表现得好妈妈才理我,表现得不好妈妈就不会理我了。”

4)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

因为 孩子都是通过有意和无意的模仿来学习社会行为的,因此作为孩子身边的人,你自己的示范作用不能忽视,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检查一下,你是不是也做出一些不希望孩子有的举动?想想这样的场景,家长大叫着对孩子说:“不要再叫了!”或一边打孩子一边责备:“谁让你打人的?!”这样矛盾的情景对孤独症孩子来说是最容易混乱的。所以,无论采用什么行为矫正的方法,首先要确定的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你没有无意之中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待续,Hope 编译)

5. 训练贯穿在日常生活每一天

这个题目看起来可能就很累人,但你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当中,只要是与孩子打交道就是训练的时机,哪怕只是一次很短暂的接触也可以成为学习性情境。例如, 你对孩子的要求让步,他就学会了怎样可以操纵你;但如果只有当他用清楚而恰当的举动表达自己时,你才满足他的愿望,那他就学习了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个规则。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能够帮助孩子学习正性行为的方式与他互动,以下的要点可以指导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

1)指令要简明扼要

简明扼要的指令可以帮助孩子准确地理解你想要他怎么做,根据以下原则选择你的指令措辞:

① 在发出指令之前至少有3秒钟的安静时间。

② 使用短句子,其中要包含能够让孩子理解你的要求的足够的信息,但又不要太多太杂。例如:说“看着我”,而不是“看”,也不是“看看,看看,用你漂亮的大眼睛看看妈妈。”

③ 使用常见熟悉的表达,即在以前的经验中已经证明是有效的句子。例如:如果以前说的是“手放好”,孩子能够理解并做出反应的话,就不要一下子变成“把手放在两边”。

④ 意思要明确。准确地告诉孩子,你要求他做什么。模糊不清的语句,如:“以后不要这样了”,“要表现好”之类,只能使孩子感到糊涂。

2)辅助要及时

如果孩子对你的指令没有做出反应,就要通过给予辅助或指导,让孩子做出尽可能接近正确的反应。辅助的形式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种。首先,你可以通过“环境辅助”进行指导。例如,为了让孩子表达出“我想喝牛奶”,你可以在他的面前迅速地放一个空杯子。你也可以运用非言语的“身体动作辅助”来表达,如用手指指着物品。有时,你也需要为孩子提供语言辅助,如当你让孩子铺床准备睡觉时,可以提示他:“揭开床罩”。最后,如果其它的辅助方式都不能成功地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你就要尝试身体辅助,通过接触他的身体(如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

提供有效的辅助,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① 在一次指令之后。在发出指令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及时地给予辅助,不要反复地重复指令,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学会忽视你发出的指令。

② 所有的辅助都要有效果。一旦给予辅助,就要使孩子做出起码是近似你所期望的反应,哪怕你需要在一个动作的全过程中参与。如果没有达到效果,孩子就会在以后回避你的辅助。例如,将你的手拉开。

③ 提供的辅助越少越好。如果只用手势的辅助就能达到效果,就不要用手把手的辅助。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过多的辅助会导致孤独症孩子产生对辅助的依赖,他会等待你的辅助,而不去尝试独立的完成。例如,当你说“坐下”后,他不在意对这个指令的反应,而是等待另外一个信号,如你用手指指着椅子,或按一下他的肩膀。

④ 辅助的出现不要太快。在决定给予辅助之前,要等待5到6秒钟,给孩子启动正确反应的时间。

⑤ 尽快地消失辅助。辅助的消失表现在逐步减弱辅助的程度上,如在训练语言时,从说出完整的句子,逐步减少你说出的字数,直至消失到你只做出第一个字的口型作为提示。

3)给予的反馈有矫正的作用

有时孩子在努力对你的指令做出反应,但反应并不正确(即不是你所期望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对他的反应所做出的反馈要能够告诉他什么是错的,对的又是什么。如何使你的反馈有矫正的作用呢?请记住以下几点:

① 清晰。明确地告诉孩子,他错在哪里了。如“你把面包放在椅子上,错了。要把面包放在桌子上。”

② 语调不强不弱。对着孩子喊叫只能使他知道他“击中你的要害”。

③ 简短。不要给予很长的解释。用一个短句肯定比说一堆话的效果要好。

4)强化正确的行为

对孩子的正确行为反应给予强化对于你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但家长在选择用什么来强化孩子的正确反应时经常会感到犹疑难决,因为“传统的”奖励手段经常失效。虽然,对有些孩子来说,找到有效的强化物似乎很困难,但是肯定能找到,请记住,所有的孩子都是“可被强化的”。

要想准确地知道什么对于你的孩子有强化的作用,就要对他进行仔细地观察。如他折腾时是为了得到什么?什么东西或活动可以使他有比较长一些时间的兴趣?思考那些让他有瞩目举动的瞬间(如:当他看到,听到,触到或尝到什么的时候)。你的原则是选择那些通过孩子的感觉器官容易对他产生刺激的物品或活动。你可以像准备自助餐时那样,将所有可能有强化作用的东西摆在桌子上,列出一张清单,让你自己对那些物品或活动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一目了然。其结果很可能是你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物品,如一段细绳子,一块麻织品等,可以用来作为强化物。

不管你选择什么来强化孩子,在强化他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① 在对孩子的每一个正确行为进行强化时都要伴随着夸奖。如果可能,夸奖时尽可能地接触到孩子的身体——拥抱、轻抚他的后背等。即使你在使用食物强化,也不要忘了同时给予夸奖,为的是让孩子听懂夸奖并珍惜它。

② 夸奖中对行为有准确描述。夸奖他的时候,明确地告诉孩子一个信息——为什么夸奖他,如“真棒,说出了名字”,“好极了,拿到红杯子了”。

③ 强化时富于激情。在夸奖孩子时,要确定你此刻的声调与平时有明显的差别。有时,孩子仅仅从你说话的语调上就可以分辨出你是不是在夸奖他。

④ 先夸奖孩子,然后再把食物等实用物品给他。这样做可以帮助你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就取消使用物品的强化物。例如,在训练开始的时候,你需要在孩子每一次说完整一句话后就给他一点食品,但在出示食品之前一定要先对他说:“真好,你说完了一句话!”。

⑤ 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强化,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将两者(前面的行为和现在的奖励)联系起来。

⑥ 让孩子自己选择强化物。这样可以使他更加有兴趣去“挣得”它们。例如,你可以将两个玩具放在他的面前,在他选择后立刻给他,当然前提还是他对你的要求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前面提到你和孩子之间的任何一次互动都可以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你就能够成为孩子的老师,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充满信心。你的目标应该是“随意中有意地教他”,不是“有意中随意地放弃”——要控制有这个孩子的生活,而不是让这个孩子的生活控制了你。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努力运用以上介绍的原则和方法,你的孩子会越来越能干,而你也越来越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

6. 常见的生活主题训练

1) 吃 饭

偏食和挑食  吃饭的时候可能会使很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感到沮丧和没有信心,特别是那些孩子很挑食/偏食的家长。即使是那些不十分偏食的孩子,支持某些固定的食物或有固定的口味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如果你的孩子只吃香蕉和薄饼,每到做饭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头疼。大多数家长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是让孩子吃他喜欢的东西,省得他闹起来不吃更糟糕;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你越来越为孩子的营养问题操心。

为了帮助孩子的膳食营养平衡,你应该在吃饭时逐渐地引入新的食物。开始的时候你在孩子的碗里只放上一小块肉,等到他习惯了碗里有肉并开始吃以后,在逐渐增加食物的品种和数量。只要孩子吃了一下他平时不吃的东西,就要热烈地夸奖他。鼓励孩子什么都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向营养专家请教食谱,从而确定你为孩子添加的下一种食物时什么。

坐不住  吃饭的时候常见的另一个问题是孩子不能够安稳地坐在那里吃完一顿饭。很多家长在处理这一情况时采用的是追着喂孩子,将一餐饭变成几顿“小餐”吃完,而不是要求孩子吃一顿完整的正餐。要让孩子逐渐学会坐在餐桌旁吃完一顿饭,否则他的生活会仅仅因为这一点就被局限在家里,随你到别人家里做客,上饭馆,甚至是在感恩节的时候到奶奶家去吃火鸡宴都会变得十分困难或不可能。

在一天当中拿出20到30分钟的时间训练孩子“坐好了做一件事情”,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案,例如,让他坐着吃完一块儿饼干,一个水果,或坐着玩一段时间的玩具。在开始的时候,只要孩子能够坐上几秒钟就可以给予奖励和夸奖,逐渐地在给予强化之前提高对他坐着的时间的要求。当孩子在训练时间里学会了“坐得住”之后,就可以在餐桌旁进行泛化的练习了。

2)上 厕 所

孤独症的孩子自己处理大小便的能力发育经常会比同龄的孩子要晚。因为70%的孤独症孩子也伴随有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所以,训练他们学习自己大小便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孩子来说,更困难的是他不能够理解符合社会要求的如厕行为;而对于家长来说,则往往难在如何对孩子的适当如厕行为进行强化。尽管很大的挑战,但如厕行为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孩子6-7岁了还需要不停地换尿布,即会使人感到疲惫也是十分花钱的。

训练孩子如厕时,你的主要法宝是掌握孩子接受的时间特点。虽然有些书里会建议你每隔5分钟就带孩子上一次厕所,但这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既是令人不堪重负的,又往往是做不到的。因此,我建议你先要记录下孩子每次尿湿或拉裤子的时间和场合。

经过几天的观察和记录后,对孩子的大小便状态你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对清楚的了解。在找出一定的时间规律后,你就可以针对他最可能大小便的时间段制定一个严格的如厕时间表。例如,你发现孩子在饭后的第一个小时里最容易/尿/拉裤子,就要在这个时间段里每隔五分钟就带他上一次厕所,而在一天的其它时间里只是注意鼓励他上厕所,而不需要如此的严格和频繁。

在上厕所时,夸奖孩子能够坐在那里,只要孩子是在厕所里小便或大便了,就要奖励他食品或物品。如果在一天中的其它时间里孩子尿/拉裤子了,辅导他一起收拾残局。当孩子基本上能够做到在厕所里大小便之后,就要逐渐地延长两次上厕所之间的时间。例如,从每隔五分钟到二十分钟、三十分钟、直至更长。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起一个可以遵守的如厕程序,如脱裤子、擦屁股、提上裤子、冲厕所、洗手等。

在训练孤独症孩子如厕时经常会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是,有的孩子用手玩耍粪便甚至吃它。对于家长来说,在这种情况下精神上尤为苦恼,处理时也很艰难。许多家长的做法就是一次次地替孩子收拾干净。正确的处理是:“用语言和身体辅助的方式指导他自己收拾干净”,而不是你总是在为他的问题行为接受惩罚,而孩子却没有学到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应该让孩子体会到如果他涂抹粪便就会有不愉快的结果出现。如果你的孩子有吃粪便的现象,就要在他如厕时进行监督,并强化他没有吃的表现。

每当面临孩子的如厕训练时,许多家长都会有迟疑,但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如厕训练就会成功。

3)睡 觉 时 间

许多孤独症的孩子有不同寻常的睡觉习惯。诸如,睡得晚起得晚,或半夜里起来在房间里来回溜达。家长在夜里经常因为孩子的一个响动而半宿不能入睡。这样的睡觉习惯只能使家长感到精疲力尽和沮丧不堪,有的人只要一听到“睡觉”这个词就会引起焦虑。

有各种不同的策略帮助你解决这个难题。首先,你要确定什么时间是最合适的睡觉时间,然后严格地按照这个时间去做。当你坚持要求孩子在这个时间睡觉时,他可能会尖叫、哭闹或在床上折腾,但你要坚信,即使这样也比让孩子来决定他什么时间睡觉更容易。如果你妥协了,孩子就学会了用哭闹、尖叫等方式来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在坚持让孩子按照你设定的时间睡觉时,你可以强迫孩子躺在床上,却无法强迫他入睡。因此,你的目的只是帮助孩子学会在整个夜间安静地躺在床上。如果他半夜要起来,你就在他的床边放置一些玩具,或者在他通往房间的路上设置一些安全的障碍,如碰到什么就可以发出让他不舒服的声音。总之,让孩子学会在夜间睡觉不仅可以帮助你的家庭生活正常和健康,还可以避免孩子夜里在房间里溜达时,可能会因为误食了洗涤剂、打开炉火等制造危险的情境。

除了在晚上采取一些措施外,对于喜欢在夜里起来溜达的孩子,你要制定一个白天的应对计划,基本原则就是在白天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因为他的“夜游”而得到照顾。例如,你可能会放弃白天给他上课,因为觉得他晚上没有睡好。即使他在头天晚上睡得再少,你也要坚持进行白天的活动。也要告诉学校的老师,让他坚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4)托 人 照 看

对于孤独症的家长来说,能够拥有离开孩子一会儿的时间是很难得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你还有你的生活,生活中你除了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妈妈,还有其他的角色,为了你自己的身心健康,你需要找到从孩子身边脱出来的途径。

不幸的是,很难为孤独症孩子找到一个能够胜任并富于爱心和耐心的保姆。最终很多母亲要么从不让孩子离开自己,要么是只能将孩子托付给亲戚,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大的限制。

所幸的是,(在美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机构或组织意识到发育障碍儿童对于特殊技能保姆的需求,有些机构对保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使她们具备照看孤独症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寻找你所生活的地区有什么可能的社会辅助机构,对于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即使你所生活的地区没有专门训练保姆的资源,也仍然有其它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要主观的认为你的孩子除了自己不可能交给任何其他的人。在刚开始把孩子交给别人照看的时候你会很不放心或牵挂不已,但为了你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要这样做。

如果你不能找到一个固定且长期的训练有素的保姆,也可以尝试在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或大学里学习特殊教育(将来要成为特教老师)的学生中寻找暂时照看孩子的人。最关键的是,一旦你将孩子托付给另一个人,就要相信照看者,让自己无牵挂的享受这个可以不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段。

七、结束语

在生活中有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是很大的挑战,要记住的是,无论何时首先要将他作为你的“孩子”来对待,然后才是你的“孤独症的孩子”。为孩子提供明确的生活程序、他人的期待、行为的标准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发挥最大的潜力,并使他成为你和你的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但不是中心。

切记要给你自己的生活以时间。如果你感到身心交瘁,你就没有精力去关注到孩子表现出来的哪怕是细小的进步。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进展,让你享受到与孩子在一起生活,因为它们是由你的知识和努力所带来的。(Hope 编译)

 

0% (0)
0% (10)

Tags:应用 用A AB BA A

下一篇: ABA内容第一部分 上一篇: ABA简介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应用ABA]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