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世界自闭症日,很多人走近“来自星星的孩子”,送去各种关爱。然而,除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关爱,怎样才是对他们更好的帮助?也许帮他们融入社会,自食其力,让他们在没有了亲人的保护之后,依然能够很好地活着,才是正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爱星”大龄自闭症患者帮扶志愿服务队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志愿者们是这样做的~
“爱星”大龄自闭症患者帮扶志愿服务队是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名大学生发起、现有39名成员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他们从调研自闭症患者开始,逐渐向帮助大龄自闭症患者就业方向转变,两年来已经帮助3名大龄自闭症患者成功实现了就业。
陈星星
陈星星(化名)是“爱星”服务队决定帮助就业的第一个大龄“孩子”。
今年24岁的陈星星家住青岛市市北区,幼时便被诊断为自闭症,固执、行为刻板、情绪狂躁,严重时,她甚至会把自己啃咬得鲜血淋漓。妈妈为了照看她,辞掉了工作,时刻跟着她,一家人每天都活得胆战心惊,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2017年8月的一天,“爱星”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青岛市残联联系上陈星星的家人,了解情况后,提出要为陈星星找一份工作,让她脱离被“圈养”的生活,让她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这让一家人不敢相信。
志愿服务队首先开始了解青岛市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能够接收大龄自闭症患者就业的单位,走访了青岛多家辅助性残疾人就业机构,并最终选择了适合大龄自闭症“孩子”就业的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该就业中心主要面向青岛市市北区范围内的精神残障人士,为其提供就业岗位。
陈星星全家知道有机构接收陈星星就业的消息时,兴奋至极,但听说机构规定“有暴力倾向的人不予接收”后,一家人顿时又泄了气。
服务队成员、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16级学生高旻当即和大家商量,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减轻陈星星身上的暴力倾向,让她能够被就业中心接收。
刚开始,“小班长”根本不理会志愿服务队成员,烦躁的时候甚至会赶他们走。
对此,志愿服务队为陈星星量身定做了一张“康复表”,通过教授一些互动性强的歌曲、陪伴她一起看书、和她一起玩游戏、鼓励她说话,并对她的进步给予表扬等方式逐渐和陈星星建立起信任。
”高旻回忆,不会系鞋带就一次次地教,害怕上公交车就牵着她的手带她慢慢克服……服务队用课外时间一次次奔走于学校和“小班长”的家,用耐心和爱让她慢慢敞开心扉。
久而久之,陈星星开始接受志愿服务队成员并慢慢信赖他们,身上的暴力倾向也逐渐减轻。志愿服务队队员与辅助性就业中心负责人协商,让她跟着一起工作一段时间,视情况来决定她能否在就业中心工作。
“陈星星适应得很快,她很喜欢别人夸奖她,也有一点‘争强好胜’,我们为了鼓励她,让她担任就业中心的小班长,当了小班长后她的手工活也做得更快更好了。”就业中心相关负责教师邹红笑道。如今,陈星星不但在就业中心工作得很开心,还结交了一大帮好朋友。
姜文龙
姜文龙(化名)今年23岁,性格温和,不爱说话,却很喜欢问别人的电话号码,看见自己喜欢的人,不由分说地就会上去拥抱别人。这些行为让他父母为之担忧,只能让他待在家中。
服务队员去到他家的时候,他不肯让父母开门,对陌生人的恐惧让他死死抓着门把手。
接触时间久了,志愿服务队队员发现,姜文龙对数字极其敏感,看过一次就能过目不忘,发现了他的兴趣点,队员们就和他玩数字背诵的游戏,并且给他鼓励和表扬。
“第一次听他背诵的时候我很震惊,那是他第一次说那么多话,我当时眼泪都流出来了。”姜文龙妈妈回忆。鼓励与赞扬让姜文龙慢慢地打开了他的世界,开始愿意和别人交流。
初步的帮扶成功之后,服务队联系辅助性就业中心,陪着他适应就业中心的群体生活,直到他能够和就业中心其他大龄自闭症患者融洽相处。
事实上,大多自闭症患者的就业状况并不好
在我国,孤独症人士及其家庭越来越被社会关注,社会保障和康复救助工作也在逐步完善。但康复、教育、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等几个重要环节中,目前主要资源和力量集中在0—6岁的抢救性康复,融合教育正在起步,而就业和安置方面则相当薄弱,现实需求与社会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康复、教育如果与就业脱节,大龄孤独症将闲置家里,无事可做,其康复教育效果将减退,功能障碍将加重,给其自身和家庭带来更大的障碍。
据了解,我国诊断的第一代自闭症儿童如今已经成为35-40岁左右的中年人,90年代诊断出的那批自闭症儿童也早已成年。
据2016年《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报道,成年孤独症就业率不到10%。目前,我国尚无相关扶助政策帮助成年孤独症人士就业,从康复机构或特教学校毕业后普遍面临就业的难题。
除了国家政策以及相关机构的缺失以外,孤独症患者的就业还存在着社会接纳度的问题。一位从事了几十年自闭症教育的老师在采访中曾经这样说:“我已经动用了身边一切关系给大龄自闭症患者找工作了,机构旁边的小吃店,我们求着老板给孩子一个外卖员的工作,不要求工资还有两个老师看护着,就算这样老板还是很不愿意,还是怕出了问题付不起责任。”
该如何帮助更多自闭症患者就业?
其实自闭症人士并非没有就业能力,国内早期疗育、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的推动与实施,自闭症者在政策与专业领域的关注,以及较多家长全心投入教育训练,因此自闭症者的就业潜在能力不断提升。专家指出自闭症人士因为其刻板行为的倾向,在某些特质上甚至是有利于就业的,比如:
1
就业后稳定度高,不会随便离开。
2
工作产能高,并保有一定的工作质量。
3
做事勤快,不偷懒,比一般人卖力。
4
对工作尽忠职守,体力好、意愿高。
5
对单纯性反复操作的工作不嫌烦。
6
遵守作息。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还有政协委员专门提议,整合培训资源,加强自闭症职业辅导训练。鼓励由教委、人社系统中的优质培训机构为年满 16 周岁的自闭症患者提供符合他们兴趣和特点的技能培训和社会适应训练;为即将走进单位的成年自闭症患者提供岗前定向培训和上岗后的跟踪辅导。
那么哪些工作比较适合自闭症患者呢?
实践研究表明,以下工作特别适合孤独症人士:图书馆图书整理、面包房和西点制作工、工厂配件组装、影印、照片冲洗店、门警、超市货物整理、资源回收中心、仓库货品管理、资料输入员、花农、数钞员等。还有一部分数量的阿斯伯格/高功能自闭症人群具有超强的机械记忆和艺术表现能力,潜力的开发极具价值,可以为他们就业带来很大的能性。
事实上,在全国还有不少公益人士和公益机构像“爱星”大龄自闭症患者帮扶志愿服务队一样,在他们的努力下,已经有不少自闭症患者在从事类似的工作。
在福建省福州仓山区上三路,有一家名为“爱星客”的小吃店。在这间26平方米的小店内,6名患有孤独症的青年,像普通店员一样,为顾客提供服务。年龄最大的34岁,最小的18岁。
在上海,有个湛蓝工作室,不少大龄自闭症患者在里面做着手工皂的加工工作。
在江苏常州,专门为解决大龄自闭症患者培训就业的天喜儿烘焙坊于5年前成立,自闭症患者可以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在这里制作蛋糕面包等。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