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表现为早期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并且常见做一些刻板、重复性和限制性的动作和行为.
根据以往国外报道的数据表明,美国CDC调查2007年孤独症患病率为6.6/1000人,2009年患病率为9.1/1000人,2012年为11.3/1000人,而目前2014年3月为14.7/1000人,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孤独症患者存在非典型性认知特征,如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功能受损、执行功能障碍等,以及非典型性感知和信息处理,造成这些特征的基础是系统水平的非典型性神经发育,遗传与发育的早期环境因素相结合,在孤独症的病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 2013年5月最新发布的的第五版(DSM-V)中,取消了之前的孤独症分组,之前分组中包括的Asperger症、未分类广泛型综精神发育障碍(PDD-NOS)、儿童瓦解性障碍、一般孤独症不在独立出现,而被统一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以往大多数的证据都认为,孤独症的遗传度高达80%-90%,也就是说,孤独症的发病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及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的学者们进行了一项研究,评估ASD家族聚集性和遗传度,其结果发表于2014年4月7日的《JAMA》杂志上,其结果表明,ASD遗传度为50%,孤独症为54%,也就是说,环境因素在ASD发病中,与遗传因素同等重要。
该研究为同类型研究中的,样本容量最大,收集最广泛的,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研究人员使用瑞典国家卫生登记系统数据,纳入了出生于1982年至2006年间共2?,049?,973名的瑞典儿童。
研究者成对分析了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包括同卵及异卵双生子、亲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以及表/堂兄弟姐妹,此外,确诊ASD直到2009年12月31日结束。
研究主要评估两个方面,一是家族聚集性,使用相对再发风险(RRR)来评估,即当有亲属罹患孤独症时,个体患同一疾病的风险。另一方面是遗传度,即为由于遗传因素而患孤独症群体的风险比例。此外,对于ASD和孤独症的相对再发风险,研究还校正了年龄,出生月份,性别,父母的精神病史,以及父母的年龄等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中,共有14516名儿童被诊断为ASD,其中有5689名儿童为孤独症,ASD的遗传度为50%,孤独症的遗传度为54%,大大低于以往的所公认的80%-90%。
该研究还表明,如果一名儿童有一个孤独症弟弟或妹妹,那么其更容易患上孤独症的几率为10倍;若他们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或姐姐,那么其患病几率为3倍,假如他们有堂兄弟姐妹患孤独症,其患病几率为2倍,研究结果未显示性别差异。
对于ASD和孤独症的遗传度,其结果大大低于以往所知的数据,从一些方面来说,是可喜的,因为对于这类疾病,目前病因未明,其具体的致病机制好遥遥无期,这项研究提示了非遗传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更有方向性的去预防ASD或孤独症的发生。
此外,环境因素还分为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所谓共享环境为在家庭成员之间共有的环境(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后者则对研究个体特异,比如出生时并发症、母亲在产前或围产期的感染或使用药物等,在这项研究中,非共享环境为主要作用。
西奈山Seaver孤独症研究中心、伦敦国王学院的Avi Reichenberg教授
遗传度是一种群体层面上的指标,在个人层面,它虽然并未提供给我们太多的信息,但却指引我们在哪里寻找起因,我们对研究结果感到很惊讶,我们没有预料到环境因素对于发病具有如此显著的影响。
最近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基因的因素,但是基于这项研究,很明显的,我们需要将一些精力或资源投入至鉴别出ASD或孤独症在环境因素中的危险因素。同样,我们需要考虑多种遗传因素,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环境因素引起了孤独症的发展。”
伦敦国王学院的Sven Sandin博士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被问到,如果我有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假如我再生一个还在,那么她/他的可能为孤独症的风险有多大?所以,基于这些在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促成了这项研究,研究提示在个人水平上看,患病的风险取决于与患者的亲缘程度。
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数据,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临床工作,以及以后对于孤独症治疗与预防的研究,并且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这些数据无疑是一个喜讯,因为ASD或孤独症遗传度远没有以往数据那样高。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