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最大的心愿不是学生能考取大学,桃李满天下,而是只要学生能够自理生活,然后再有一份自食其立的工作就心满意足了。
他们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他们面对的是一些有智障、聋哑、眼盲、自闭症等情况的学生。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的特教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2.1%,比2008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2012年残疾学生在校数为37.88万。
“在未来五年的特殊教育发展中,中国残联要配合教育部门,把特殊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加大一些政策扶持力度,创造更好的条件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近日,在“2013特殊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残联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吕世明说。
一个伟大的事业
特殊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可以追溯到1984年,距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三年之后,国家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
四年里,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54亿多元,截至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853所,在校残疾学生37.88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37万名。更多残疾儿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与普通孩子一样,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全面发展。
“教育也好、特殊教育也好,对我们残疾人而言,甚至对残疾人的家庭,对残疾人身边的亲人,应该说都是不可替代的。”吕世明说。
特教学校之外,我国有一多半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在37.88万的在校残疾学生中,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为19.98万人。
所谓“随班就读”,就是很多地区在1985年为了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而采取的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特殊教育班的形式,这不仅有利于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更有利于他们获得适应社会的基本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2000年,开始扩展到广大农村,解决了因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造成的残障儿童求学难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从残疾幼儿教育到盲、聋、肢残等残疾青年高等教育的体系。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先后提出对残疾学生教育“零拒绝”。对于因身体条件无法到校就读的学生,送教上门,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特殊教育,‘教育’前边为什么要加个‘特殊’呢?就是对需要有特别扶助的特殊群体实施的特殊教育,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中国残疾人现在已经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所以说,特殊教育战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吕世明说。
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特殊教育,承载着培养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重任,促进残疾儿童自立、自强,帮助残疾儿童成长、成才。这就要求各地都负责地急“特教”之所急,真正地做到对残疾学生教育的“零拒绝”。
实际上,“随班就读”与国际上的“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操作形式上是相吻合的。但是,在我国不少地方,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很多中小学并没有配备特殊教育教师,即使有,残障儿童也很难受到关注,在正常的学校和班级活动中享受不到同等的待遇,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就混”。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将特殊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八大任务之一,要求各级政府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纲要》明确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
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青少年的身影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中,从3岁小宝宝,到18岁甚至年龄更大的残疾青年,都可以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实现自己的求学梦、发展梦。
“特殊教育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功德无量。”吕世明表示,通过特殊教育奠定的人生基础,改变了残疾人人生的方向,提升了残疾人的内涵,包括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育,帮助残疾人真正走向社会,达到了“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作为残疾人事业的领导者,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始终把特殊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根据六代会所提出的任务目标,在未来五年的特殊教育发展中,中国残联要配合教育部门,把特殊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加大一些政策扶持力度,创造更好的条件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吕世明说。
吕世明强调,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将特殊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督导制度和政府教育评价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