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孤独症是一种发展性障碍的病症,它起病于婴幼儿期的精神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它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其主要症状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言语语言障碍、以及刻板行为等障碍。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矫正:是对孤独症儿童出现的社会不适应性行为及言语语言偏差或障碍进行的干预矫正,从而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最后使他们能够回归主流。本文将通过对孤独症的行为特征及教育教学研究,论述孤独症的行为言语特征等,总结出一定行为矫正手段如 “早期教育”、“个别化教育”、“家长社区的配合”、“缺陷补偿”、“心理治疗”等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改变他们不良的行为,帮助孤独症儿童摆脱孤僻、恐惧,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大门,让他们敞开心扉,回归主流。
[关键字] 孤独症 行为特征 行为矫正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发展性障碍的病症,它起病于婴幼儿期的精神发育障碍疾病,通常在3岁前发病。它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及基因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其主要症状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以及行为的障碍。孤独症自从1911年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 Bleuer提出后,一直到现在,都被学者们所关注。现在,孤独症的儿童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越来越多,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不少的思考和研究,比如:“孤独症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孤独症定义的演变”等等。他们力图通过这些方法让孤独症儿童能够“回归主流”,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改变他们的问题行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中国,大约有60-180万的孤独症患儿。在这些患儿中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也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可能有150万~780万的孤独症患者。
孤独症影响到许许多多儿童的健康发育,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孤独症自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也在逐步的加深,对孤独症的康复训练越来越多,比如:早期干预、感觉统合训练,个别训练、心理教育、结构化教育、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药物治疗、脑神经生理系统治疗等等。本文就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及教育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汇总,以期为孤独症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一)人际关系的隔离
孤独症儿童有极端的自我封闭倾向,对外界无反应,无探索兴趣,生活在孤立的自已的世界中。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人们怀疑他们是不是眼睛、耳朵出现了问题。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已活在自已的天地里,尽管他有心理话也不想说出来或不敢说出来。大部分自闭儿童,出门走在路上觉的路人都在看他,讨论他,他觉的害怕,心烦。跟认识的人交流,只会被动的回答别人问题,一般用: 恩 哦 笑 摇头 点头 等简单的举动来回答。常此以往,孤独症儿童只识自已的话,常常会自言自语,或只能背记忆的东西。他们的孤独心理也就造成了他们人际关系的隔离。即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他不伸手表示像其他孩子所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也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物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常眯着眼,斜视或用余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从而造成交往障碍。
(二)语言的困难
单纯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几乎都会出问题,这种现象包括开始说话时间比正常儿童晚,当慢慢地会说话时,也只是会说自已在生活中需要的词,如: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是:“妈妈,我肚子饿了,我要吃饭,”他们则会表达为:“肚子饭,饿了,妈妈。”孤独症儿童还会常常用错代词“你”、“我”。由于他们不会区分代词,往往造成语言错误,意思错乱,使人们很难理解。他们的语言通常会出现发展迟缓的现象。他们常常会“鹦鹉学舌”,如“你要吃几颗糖?”他们一般只会回答后面的几个字,并且在重复那些话时,目光基本不会进行对视,交流。这是立即性仿说,还有一种仿说是延迟性仿说。如:今天他做了一件事,你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他就在明天把那段话背出来给你听,他会把过去的语言背下来,然后像放录音带再放出来给你听。可是他不是一个适当的表达方式。他们往往不了解语言的意义。
(三)行为障碍
孤独症儿童对环境事物具有要求同一性的强烈欲望,对自己的习惯相当坚持,不能更换自我习惯了的事物,若将其固定之事物更换,则会使孤独症儿童感到不舒服,甚至出现激动,暴躁,自伤等。刻板,无变化,重复玩一种游戏活动,具有破坏的行为。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一般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他们对自己做的事毫不在乎,也不在乎大人们的关心,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假的,只有自已“天地”中的事物才是真的。所以再美丽再引人的事物,他们也是不感兴趣。孤独症儿童所做出的的行为表现,有时是为了让大人注意他,而有时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孤独症的患者没有丝毫有理智的想法,他们就想使自己的行为能使自己心里得到放松,但他们却不让大人了解他们所做出来的行为仅仅只是他们自己的恶作剧。如:自已在大人们面前会去破坏他们所认为重要的东西,像电视机、电话等,这样破坏后,他们又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天地”里。
二、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矫正
(一)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对条件不利家庭儿童的受教育采取的补救措施,成为对成长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低龄儿童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教育与训练手段。早期干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教育、早训练。现在许多国家对特殊儿童进行行为矫正时都会采用早期干预的方法。
孤独症儿童在小于6个月被认出的有30%,两岁前起病的有90%。心理学研究表明:0- 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能在这一期间内施以及时、适当的行为矫正,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有利于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和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孤独症儿童的各种社会化缺陷多发生在幼儿期。抚养者若仔细观察,就可以早发现患者身上的可疑迹象。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障碍、语言困难就展示于人们眼前,只是他们的表现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在他们行为表现加深之前就进行早期干预。仔细观察并记录孩子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孩子的行为做正确的示范;还应定期检查(按照平时记录看是否再次出现孩子曾出现的行为);对孩子进行某一良性行为的训练,以至让其掌握;等等。
(二)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育是在对特殊儿童进行行为矫正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给被矫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个别化教育是为了让被矫正者的心里不受不良行为所影响而实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不相同,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因材施教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矫正,根据他们的情况制定行为矫正方案,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矫正与评估。
孤独症儿童的治疗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改变和变更;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我们对他们的行为矫正从以下方面进行:
■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是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建立的一套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方法,是在欧美国家获得最高评价的孤独症训练课程。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对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强调训练场地或家庭家具地特别布置、玩具及其有关物品的特别摆放;注重训练程序的安排和所谓的视觉提示;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儿童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儿童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课程可以在有关机构开展,也可在家庭中开展。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又称ABA,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discrete trial therapy,DTT),所谓DTT包括:
①任务分解。
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分解任务的训练。
③奖励(正性强化)任务的完成,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强化(reinforce),强化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或身体姿势表扬,强化随着进步逐渐隐退。
④提示(prompt)和提示渐隐(fade),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所学内容的熟练又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
⑤间歇(intertrial interval),在两个分解任务训练之间需要短暂的休息。
训练要求个体化、系统化、严格性、一致性、科学性。要保证治疗应该具有一定的强度,每周20~40h。每天1~3次,每次3h,在3h内要求完成规定的任务。
■药物治疗
由于有关孤独症的病因学和生化异常改变没有完全阐明,到目前为止,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尤其对于核心的语言和交流障碍缺乏有效药物。但在其他的行为控制方面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值得提出的是尚无证据表明神经营养药物对儿童孤独症有效。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治疗是由美国的爱尔丝创立,目前主要运用于儿童多动症和儿童学习障碍的治疗,也广泛运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该疗法主要运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根据报道和观察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增加语言等有较好的疗效。此外类似于感觉统合的疗法还包括音乐治疗、捏脊治疗、挤压疗法、拥抱治疗、触摸治疗等、感觉统合治疗可以在医院接受治疗,也可在家庭中创造条件进行。
■听觉统合训练(AIT)
AIT也是属于感觉统合治疗的一种。AIT由法国耳鼻喉科医生布拉德医生建立,治疗步骤如下:
(1)检查外耳道,清除耵聍,这一步是很重要的。
(2)病人要接受 18 到 20 次的听力训练,每次30分钟。多数情况下,10天一疗程,每天两次,可以连续进行,也可在中间休息1-2天。一般情况下必须遵照规定执行。
(3)病人所听的是经过加工的音乐, 所谓加工音乐指随机删除了低频和高频的CD音乐,病人通过耳机听取音乐,频率的随机选择又叫调频(MODULATION)。
(4)音量不要超过85分贝,根据病人的舒适度尽量用较低的音量或者中等度音量,85分贝相当于在5英尺外听吸尘器的声音。同时应该强调的是病人对声音强度的知觉还取决于音调,因此调整音调也很重要。
(5)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都需要获得听力图。用治疗前和中期的听力图来调节听力治疗仪的声音滤过器,滤过器被用来选择病人听后感觉愉快的音频
(6)AIT涉及听力学、行为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病人及家庭治疗后的咨询。最满意的结果的取得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包括听力学、心理学、特殊教育、语言言语治疗学。
(三)心理治疗
对孤独症患者进行行为矫正,首先,应了解他们的心理。我们要找出造成他们语言困难、人际关系隔离以及障碍的原因。其次,根据其原因找出治疗的方案。在语言方面、人际关系和行为上应如何做?才能有效。最后,结合实际对他们进行行为矫正。因此,心理治疗是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矫正的基础。
目前常看到的心理治疗方式是游戏治疗(play therapy),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及艺术治疗(art therapy).这些治疗主要是依据心理动力论(psycho-dynamic model )的观点,该观点的主张是:(1)个案受到外界刺激,无法解除心理焦虑,(2)以暴力行为作为自我防御机转,以应付强大心理压力,(3)攻击行为是人类原始驱力再现,最好透过疏导,转移,升华,个案才得净化。
1、游戏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教师是跟随者,提供温馨友善的态度与个案互动,信赖关系,允许个案自由发泄情绪,接纳个案的情绪但不认同其行为.常见的有沙箱疗法等.
2、音乐治疗是通过即兴的敲敲打打,来达到自我宣泄,解放及自我表现,可培养其想像力,稳定情绪,鼓励语同侪合作并可减少暴力行为.
3、艺术治疗是藉由绘画及其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与冲突呈现出来,并进而达到自我疗育的效果.常见的有透过手指画,自由画,泥工劳作等视觉感官的方式抒发绪.
(四)家长社区的配合
家长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出生后进入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孤独症早期干预面向基层,面向家庭,面向社区。社区设有孤独症早期干预站,由医务人员、老师、自愿者等组成。早期发现线索、早期筛选、早期评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行为分析治疗与语言训练、饮食指导、医教结合等综合服务于孤独症儿童。人员配制,按员工与自闭儿1:2比例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作法,重视对孤独症儿童的社区康复。
(五)缺陷补偿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补偿”应理解为:是一种与正常发展过程不全相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而缺陷补偿则是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或恢复受损器官组织的功能。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不好,存在人际关系障碍、行为障碍,但他们的观察力、理解力、自我保护能力等都比正常儿童好。我们应该运用医学、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等对他们进行缺陷补偿。因为,每类残疾儿童都在生理上、认知活动上、个性发展上、教育方式上和在其他方面有一系列的特殊性,我们要加以具体分析,以利于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让他们的行为得到矫正。
孤独症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地被学者所关注。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症状是: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以及行为的障碍。目前,孤独症儿童越来越多,人们对孤独症儿童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很多学者为其进行了各种研究和尝试,如“孤独症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方法”等,这都是为了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让他们摆脱孤独、恐惧、自我伤害,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辨行为好坏的能力。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矫正,首先,孤独症的行为矫正应从早期教育、个别化教育、家长社区的配合、缺陷补偿、心理治疗等方面进行;其次,孤独症并不是将自己与他人孤立起来的。通过孤独症患者的表现,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并非是对外界毫无意识,他们并不是对别人不相信,而是他们与正常人没有共同的观点。最后,我们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矫正还应从多方面进行,我们应继续探究、思考。
[参考文献]
[1] 洪观霞主编,《自闭儿之导与路》,香港明爱自闭儿综合服务计划:1993年6月。
[2] 许又新, 《行为治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01。
[3] 张福娟 江琴娣主编,《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4] 李镇译主编,《缺陷补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5] 杨鸿儒译(台),《自闭儿指导入门》,大展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1年。
[6] 伍新春 胡佩诚主编,《行为矫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7] 小武子,《什么是特殊教育中的缺陷补偿》www.spe-edu.net/Html/mangjiaoxue/20071114 ... 28K 2007-11-14 -
[8]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http://paper.buduo.cn/01/18357585.asp2007年6月。
[9]《孤独症(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http://paper.buduo.cn/07/14916486.asp,2007年2月。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