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人
一般的看法总认为:过动儿是由于天生活动量大于常人,精力无法获得充分纾解所致。因此,大部分的专家都会建议家长让孩子多动、多玩,藉以发泄过剩精力,使上课、读书时能够较安定而专心。可是根据我长期对我儿子小米的观察,得到的却是全然不同的结论。
我发现导致小米情绪不安及躁动的因素,几乎完全来自外在的刺激和干扰,而不是精力过剩。当环境愈嘈杂,孩子嬉闹、互动得愈频繁时(如下课),小米的情绪就愈容易出现脱序及失控现象。有时,虽然孩子是独自玩流行玩具、打电动、看漫画,无法从外观看出他情绪上的躁动,但脑袋里其实早因上述事物而充满了暴力幻想,且正形成一股莫名的亢奋,悄悄在体内流窜着。反之,如果环境愈安静、单纯,无任何可刺激暴力幻想及引发不安的事物存在,则孩子的情绪便能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不易出事。
然而,这种从安定→不安定,以及从不安定→安定的不同向情绪转移速度,竟有着兔子与乌龟般的差异。孩子由「静」而「动」的变化,似乎仅在一线之遥;由「动」归「静」却彷佛相隔千重山、万重水。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