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自闭症康复 > 疗育指南 > 浏览文章

自闭症孤独症真相点滴

2006/3/28 9:51:35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A.孤独症是什么病?
    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与重复为特征,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
    孤独症的行为表现在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且随着发育,不同年龄也有不同表现。孤独症与儿童期精神疾病(多动症、精神分裂症等)以及发育障碍(如智力低下等)不仅症状表现有差异,本质上也有不同。孤独症现已确定为广泛发育障碍中最为常见的一型。
 
B. 孤独症儿童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
    人是社会动物,从生命的第一天开始即离不开与他人的依附和交往。在新生儿阶段,他主要与母亲建立亲密的关系,随着年龄增大,他们逐步与周围其他的人们建立交往,如1个月左右他们会凝视熟悉人的面孔;2个月左右对逗弄他的语言开始有反应,会微笑;4个月左右可以被逗得大笑,能咿呀学语,对陌生的人或环境感到不安;1岁多以后,随着语言能力的初步发展及独立行走活动的发育,患儿的社会活动有飞跃的发展,与环境及人的沟通明显扩大,可用语言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需求与爱憎;到3岁以后,更能主动找小伙伴,并逐渐能参加集体游戏和扮演游戏,对亲人与陌生人的感情反应更有十分明确的区别,对外界事物(包括看电视时)的喜、怒、哀、乐均有明显的、适当的反应。而孤独症患儿,最主要的行为问题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患儿在各种场合的多种功能活动均有广泛性发育迟缓和扭曲的早发性发育障碍。其主要行为问题,可归纳为凯纳三联征。即:
a) 社交障碍 
    此为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在婴儿期,患儿常一人独处,既不愿看别人,也不对母亲和亲人表示依恋,同时,对陌生人的爱抚却表现得无所谓,不会拒绝与不安。不爱哭也不爱笑,此时还常被误认为是一个“乖”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其孤独的症状也就愈加明显,对亲人不亲,如父母回家不表示欢迎,父母离去也不啼哭。对陌生人不陌生,可随随便便地让陌生人领走。不参加任何群体活动,常常孤独一人,也不会玩扮演游戏,甚至不会玩布娃娃、“开汽车”等游戏。有时父母与他讲话,他似听非听,毫无反应,好象聋子一样,也不愿用眼睛去凝视别人,与人发生眼与眼的交流。这类社会交往问题在3岁以后就明显了。
b) 语言发育障碍 
    为重要症状,其语言是一种全面的质的损害,表现为少语,不会与人交谈,社交语言甚少或无,常常出现代词错用,重复刻板或模仿语言,语言音调单调平板,或出现“自我中心语言”——表现为自语、自顾自地尖叫,有时姿势语言、手势语言也受损。
c) 刻板行为  
    患儿对环境要求一成不变,如住房里的家具、桌面上的物品、吃饭 、排便等均按一定格式,不能稍做更改,否则烦躁不安、吵闹、拒绝。常有一些刻板动作,如不停地转圈、蹦跳、搓手、撞头等。有时对某些物件有痴迷的依恋,如喜欢玩旋转轮子。有个患儿整天抱着一部玩具汽车,用手去拨动使轮子旋转,一玩就几个小时,而不愿意放弃。有的喜欢光滑的丝织品衣物、围巾或袜子等。

C.自闭症(孤独症)真相点滴
1.目前的确仍未有可根治自闭症的途径,但有不同的疗法可减轻其症状的严重性。
2.父母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自闭症的成因无关,事实上,自闭症儿童有来自社会各阶层。
3.不正确的管教方式或单调、狭窄的社交环境不会引致自闭症的产生。
4. 自闭症儿童并非天才,反之,大多数都是智能发展迟缓的。
5.自闭症儿童的外表正常,有些甚至很精灵,容易使人误会他们的潜质优厚。

D.有关自闭症的研究结论
1 发病率
    从较严谨的定义来估计,每一万名人口中有二至四名人士患有自闭症;若从较广泛的定义来说,发病率可高达一万份之二十,而香港现时采用的比率是每一万人中有八名人士患有自闭症。
2 性别分布
    男性患有自闭症的机会较女性为高,男女比率约是四比一;但女性患者的症状通常较为严重。
3. 社会因素
    以前曾有人认为自闭症多源自中上层家庭,或因父母对子女的疏忽甚至是敌视而引致,但研究显示自闭症的出现跟家庭的背景和父母的态度无关。
0% (0)
0% (10)

下一篇: 唐氏综合症早期干预与预后 上一篇: 自闭症儿童ABC量表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自闭症孤独症真相点滴]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