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为规范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
贾 美 香
人的行为活动是个体内的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倾向驱动下产生的。需要由客观刺激引起,动机从需要转化而来,兴趣是需要和动机的特殊表现形式。现阶段有些父母对孩子教育存有误区只强调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其思想品德、生活习惯等良好行为的教育。
早在200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就曾说过,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懂别人说话以前,他已接受教育了。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建立有序化、自动化的条件反射,对孩子的一生意义重大,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一方面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另一方面又要有目的地严格要求孩子。中国有句古语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园,家有家规,园有园规,校有校规,厂有厂规,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智力水平多低,都应对孩子进行早期正确行为规范的培养。即使我们的孩子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超常,但不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我行我素,无纪律约束,也不会被社会和集体所接纳。相反我们有些孩子智力水平低,语言表达差,学业上比较困难,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如果行为规范好,也很容易被社会所接纳,被人们所同情和得到人们的帮助。 例如:就拿简单的就餐来讲,大多数家庭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学龄前在家中喂养的孩子,有一部分吃饭时漫不经心,随意走动,或边吃边玩,还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好,端着饭碗到处跟着孩子喂,一顿饭下来往往要1-2个小时,还会给孩子养成偏食,吃零食的习惯。有些孩子家里来了客人,也表现的无礼貌,自己的饭桌前搞的乱七八糟,饭粒撒的到处都是,有些孩子不能等待或干脆下手就抓,把
饮料汤撒的满桌子,一个孩子可以扰乱的客人没有食欲。有些家长因为孩子毛病多,索性到公共场所就不带孩子,以避免影响周围人进餐。
相反大多数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逐渐养成了定位进餐的习惯,每个孩子均有自己固定的座位,而且要等待老师顺序盛饭,逐步学会等待并自己进餐,不撒漏,且不许剩饭,要把饭吃干净,还要放在指定位置。对于偏食的孩子,老师也不过分迁就,而且告诫孩子不爱吃的食物往往是有营养的,并让其他小朋友的行为来感染他,不断强化,表扬,使孩子养成不挑食,按时定位进餐的好习惯。
其实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从7-8个月开始以食物为主的营养配餐时,就应安排孩子坐在童车里或固定地方进食食物及奶类、水果等。开始孩子不愿就座,家长可以故意假装将食物拿走,引起孩子的求食欲,经过数次训练后,孩子就会逐渐习惯懂得吃东西就应坐进童车或到指定座位,千万不能过份迁就,要坚持到底,这种良好习惯形成后,孩子无论进入集体或公共场所,都会很容易被周围人所接纳。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父母要做到,不溺爱,不迁就,不对孩子过分保护和包办代替,家长要有理智,头脑清醒,富于教育的机智和科学的策略,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如让孩子养成定时起床,吃饭,睡觉等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的良好行为规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其间也融进了培养意志力的内容。做到天天讲,经常讲,随时提醒孩子,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会其学到的道理,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父母应时时有教育的意识。 对于我们每一位父母来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不易,但要养育好一个孩子更难:即然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一位父母就应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