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想要什么马上就要拿到手!”
“我的孩子任性!”
“我的孩子脾气暴躁!”
这些孩子怎么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等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缺少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很多方面,都能有所作为。以下建议供父母和幼儿教师借鉴。
1、教给孩子等待的策略
告诉孩子等待的具体目标。比如,教孩子认识钟表,告诉他长针走到6的时候,动画片就开始了。也可用闹表或计时器,告诉他铃响了蛋糕就烤好了。也可以用一件事情做等待的标志,比如:“你洗完澡就到吃水果的时间了。”要让孩子明白,只有等待才会得到他期望的东西。
教孩子在等待时转移注意。比如,等着坐碰碰车的时候,让孩子玩玩别的玩具,或者讲讲故事、唱唱歌。也可以教孩子回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以前看过的海豚表演),或者把自己不能马上吃到的棉花糖想象成胖胖的白云,把不能马上吃到的巧克力想象成黑泥巴,等等,让等待变得有趣。
发挥语言的“制动”功效。在孩子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父母说一句“再等一会儿吧”可能就会起作用。也可以教孩子自己提醒自己:“我排第二个了,再过一会儿就轮到我了。”
2、让孩子多玩规则性的情景游戏,让等待成为孩子的自主行动
规则游戏能给孩子很多延迟满足的练习机会。比如,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孩子们要轮流当警察和小偷,或者按照约定的规则来决定谁当警察,谁当小偷,并且相互配合。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当小偷时能够克制自己,扮好“小偷”的角色,耐心等待当警察的机会;当警察的孩子,在按游戏顺序该“退位”时,要能克制自己,交出自己喜欢的小手枪,甘心扮演“小偷”,等待“东山再起”。可见,其中有很多练习自我延迟满足的机会。而且,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等待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因此他们更容易忍受;一旦等到了当警察的机会,他们也会更加快乐。
通过这些游戏,遵守游戏规则、克制自己、忍耐和等待等等变成了孩子们自己的需要和自主行为。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玩“过家家”、“小小医院”、“小小银行”等规则性游戏。
3、让孩子快乐地服从,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让孩子全心全意、心甘情愿地遵从成人的要求,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可能吗?完全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愿意让父母高兴,因此,孩子们会为自己接受父母的要求、认同父母的观点而感到满意、骄傲和快乐。比如,蒙蒙玩积木和小汽车的时候,妈妈说:“我们要吃晚饭了,你把玩具收拾好。”蒙蒙会听从妈妈的要求,高兴地把玩具收拾好。又比如,壮壮看见超市里的新奇的玩具想去拿,妈妈说:“这些玩具不是我们的,不付钱买就不能碰。”壮壮会听从妈妈,抗拒诱惑不去碰玩具,并且感到愉快。
如果孩子表现出这种愉快的服从,父母要鼓励他,让这种快乐促使孩子将成人的要求转变成自己内心的需要,逐渐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对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给孩子主动选择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能够灵活使用各种等待策略的孩子,更能做到自我延迟满足,这就需要孩子有比较强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澳大利亚的孩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独立自主性较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在需要等待的时候,更容易主动采取一些策略,使自己坚持下来。而中国的父母往往低估孩子的能力,对孩子监管过多,使孩子过于依赖父母的控制,因而在面对需要自我控制的延迟满足情境时,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父母和老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多给孩子主动选择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这样,他们延迟满足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5、给孩子一个充满温暖亲情的家
温暖的家,充满爱意的父母,在孩子遭受社会适应的挫折时,能给他安慰和鼓励,让他重新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社会,面对成长的压力。所以,父母平时要多抱抱、亲亲孩子,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孩子因为等待而焦躁不安,或者因为不能等待而失去他所期望的东西时,如果父母能够理解他、安慰他、鼓励他,他就会感到安全,情绪也会好转起来,并且更有信心和意志力来等待,忍受需要暂时不能满足的挫折感。而在孩子能够成功地等待时,父母的赞扬与关怀,会帮助他在面对其他需要延迟满足的情况时控制住自己。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习惯。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