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特殊的爱 献给特殊的孩子

2009/5/13 14:41:26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刘耀辉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撰文 本报记者 姜凝

  摄影 本报记者 刘耀辉

  今年5月17日是第19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的教育整体水平,同时也反映该地区的社会和谐文明程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客观需要。要提高残疾人整体素质和就业率,改变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就必须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

  近年来,本市特殊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目前,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23所,其中视力障碍特教学校1所,听力障碍特教学校1所,智力障碍特教学校20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1所,已初步形成了从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既与普通教育融合又相对独立的特殊教育体系。尤其是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提前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教育,并正在大力推动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残疾人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提升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但不容忽视的是,本市残疾人教育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全面推进特殊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少年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种方式接受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主要针对盲、聋、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选取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三种受教育形式。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对不同种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言语障碍儿童教育、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

  特殊教育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其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特殊教育实施对象的范围也因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而有所差异,有的国家或地区提出了“零拒绝”的目标,即认为所有残疾儿童都应该接受免费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义务教育;各级公立学校都要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和有关服务,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拒绝他们入学。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实施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盲、聋、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并根据其残疾特点和程度,分别选取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随班就读三种受教育形式。

  目前,本市针对盲、聋残疾儿童分别设立了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天津市聋人学校和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在全市18个区县分别设立了启智学校或综合性特教学校,还有一些程度较轻的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

  特殊教育最佳时机别错过

  特殊教育更重视零至六七岁的早期教育。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

  “以前总认为实在没辙了才送聋人学校,要是早知道学前教育这么重要,我们早就把孩子送来了。现在孩子已经10岁了,但学说话太吃力了,他自己也意识到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很自卑,就是不愿意开口学说话。”来津务工的刘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遗憾地说。而市民李女士的孙子小涛就幸运多了。他小时因药物中毒导致全聋,为了让他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家人把4岁的小涛送到了市聋人学校学习。经过2年的语言训练,他已经能跟上正常孩子的学习进度了。去年,小涛离开市聋人学校到本市河北区一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在手语翻译老师的帮助下,他逐步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德智体美均衡发展,在健听孩子群体中健康成长。

  市聋人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坚持全面康复的教育理念,学前教育承担着本市及周边地区听力障碍儿童的听觉诊断、耳膜制作、助听器验配、听力语言训练、学前教育、随班就读、家庭社区指导等工作,为不同耳聋状况的聋幼儿提供康复教育手段和方法,让每个来校聋幼儿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情感、认知、行为、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然而,仍有一些孩子由于各种因素送来得比较晚,错过了0至6岁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没有进行早期语训,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市视力障碍学校和本市多家启智学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特殊教育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零至六七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身体各种功能的代谢以及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此外,特殊教育也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正因如此,特殊教育更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尤其是孩子的家长,要克服自卑心理,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而全社会也应大力营造关爱特殊孩子的良好氛围,不仅不能歧视,更要特殊关怀。

  老师让我的孩子成天使

  要教会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们付出加倍的心血。有时,一个健全孩子几分钟就能学会的简单动作,这里的孩子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半天时间。但老师们从来不急,而是耐心地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一边教还一边笑着鼓励:太棒了,就是这样……

  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孩子们欢呼着涌出教室。河东区启智学校三年级的张老师正在收拾书本,一个小男孩走了过来,目光热切地看着她。“硕硕,你能帮老师拿吗?”“能!”硕硕大声回答。等张老师回到办公室一看,书本都放得整整齐齐,这让她既高兴又欣慰。原来,硕硕是个智力缺陷的孩子,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由于智力缺陷无法正常讲话,也难以理解别人在表达什么。经过一年多的辅导与训练,硕硕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已经逐渐向正常孩子靠拢。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首先的态度是接纳,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对待他们。”河东区启智学校负责人说,该校是一所“零拒绝”学校,区内中、重度智障学生和智障为主的综合残疾学生、自闭症儿童几乎来一个收一个。该校的办学理念是,把学校办成学生学习的天地、活动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他刚入学时,特别胆小,连教室都不敢进。”回忆刚见硕硕时的情景,张老师说,“别人说的话,他无法正确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几乎是一无所知。正常孩子讲一两遍就能掌握的东西,对像他这样的孩子则要讲几十遍、上百遍。有时他们记住了,过一会儿又忘了。所以,要不厌其烦。”教这类孩子,张老师的经验是,“首先要有爱心,和他们建立朋友关系,帮助他们,让他们主动和别人交流。”

  河东区启智学校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别化、人性化的教育方案。例如,为挖掘学生的潜能、弥补其生理缺陷,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该校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学习兴趣,精心设立了家政、编织、美工、缝纫、烹饪等多个活动室,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

  但是,要教会这些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们付出加倍的心血。有时,一个健全孩子几分钟就能学会的简单动作,这里的孩子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半天时间。但老师们从来不急,而是耐心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一边教还一边笑着鼓励:“太棒了,就是这样!”

  令老师们感到欣慰甚至骄傲的是,最终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技之长。烹饪室的学生学会了制作凉菜,还学会了蒸花卷、包饺子、包云吞、烙烧饼。一个男生的父母是双职工,他放学后自己到市场买菜,回家后为父母做好晚饭,感动得父母流下了眼泪。另一个男孩在除夕夜准备年夜

  饭时主动要求擀皮、包饺子,奶奶以为他在开玩笑,但看到孩子娴熟的技艺后大为惊叹,流下了喜悦的泪水……还有一些学生精心制作了珠艺、环保布袋、中国结、手串珠链、十字绣等手工艺品,多次在全市评选中获金、银奖。去年他们在天津工业大学进行义卖,共筹集爱心款922.5元,全部捐给了地震灾区。看到自己也能为别人献爱心,孩子们特别高兴,更加自信和快乐了。

  “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有些智障儿童还伴有严重肢体残疾不能到校上课,为满足他们的读书愿望,学校于2005年启动了"圆梦行动",把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延伸到了家庭。”河东区启智学校负责人介绍,老师们先分别到智障孩子所在的居委会进行调查、走访,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残疾程度、入学情况,并入户与学生及家长见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基础,与家长、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到智障儿童家里义务送课,目前累计送课千余节。

  在老师们的努力下,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和进步。15岁的路路有肢体、智力残疾,语言表达不清,原来只会写简单的字,很少与人交流,有自卑、胆怯心理。跟送课的老师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后,她已经可以写出简单的文章,画出美丽的图画,更可喜的是,她还能用计算机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了。现在她能主动与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弱视儿童安安同时患有严重脑瘫,发音很难辨别、行动不便,甚至站立都很困难。抱着试试的心态,安安的家长送6岁半的他到市视力障碍学校上学。入学后,老师针对安安的状况进行了个别化的教育。

  郭老师现在回忆起她和安安刚接触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脑瘫患者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肢体行动,刚开始和安安在一起的时候,也经常不明白他在讲什么、想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郭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安安患有严重脑瘫和弱视,无法学习一般视障儿童都要学习的盲文,而是与健全孩子一样学习读写汉字,这对他来说则需要更加艰苦的练习。一开始速度很慢,正常孩子几分钟就可以练习完的他需要几小时甚至大半天。“每次都弄得满头大汗,而且不只是累,心里还着急,看见别人都学会了,他手上就乱了。”老师们为安安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一遍一遍陪他练习。安安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健全人认为的举手之劳,都饱含了老师们的心血。就这样,经过2年多的个别化特教训练,在老师、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和配合下,安安不仅各科成绩优秀,而且在站立和行走方面有了进步。

  上周一升旗仪式时,安安在全校师生面前作国旗下讲话,虽然步伐蹒跚、仍有些发音含混不清,但全校师生都能听懂他所要表达的热爱祖国和“自立自尊,自强自信”的信念,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看到安安能和其他健康孩子一样接受良好教育并取得优异成绩,他同为退休教师的祖母和外祖母非常感动,在给学校的感谢信中写道:“视障学校的老师们让我们认识到,别人的孩子是天使,我们的孩子也一样,虽然残缺,但是甜美!”

  老师们特殊的情感,全部给了这群特殊的孩子。

  特殊儿童不能被遗忘

  “特殊儿童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也应该和正常孩子一样有权利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在采访中,多位在特殊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特教机构负责人这样表示。

  然而,对残疾儿童至关重要的早期教育亟待加强。目前本市尚无视力残疾儿童幼儿园,兼收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残疾幼儿的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也屈指可数。

  现实中,有不少残疾孩子还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造成孩子痛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长:一方面,他们回避现实,不相信自己孩子是残疾儿童;另一方面,碍于面子,怕别人指指点点,不愿让孩子及时进入特教学校就读。

  特教学校不是普通学校,它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特别设计和特殊材料,同时,特教学校的老师们需要接受特殊培训,因此特教学校建设成本较高,资金问题成了制约特殊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残疾人事业的进步,《残疾人教育条例》在执行中不断细化,增加可操作性,同时把《义务教育法》实施的新成果反映在残疾人教育中。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切实帮助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特教学校的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职工待遇,稳定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本市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政策;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资金,以支持和推动特教学校积极向社会开展募捐活动;各级政府残工委全面落实残疾人学生助学金制度,有些区县还提高了助学金标准。

  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本市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目前本市适应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全面普及视力、听力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提前完成。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录取率达到100%,为重残少年儿童开展送教入户工作正在努力推进。目前本市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现有在校生585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已跨入国际聋人教育先进行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天津学院现已成立,将于暑期招生,以进一步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每一个残疾儿童的后面,都有一个充满担忧和牵挂的家庭。残疾儿童能否受到良好教育,关系到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关注这个特殊群体、重视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限度补偿,使其潜力、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让他们看到人生的希望。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他们撑起一片充满关爱的蓝天。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特殊的爱 献给特殊的孩子]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