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郑铮)在外婆家要说河南话,在奶奶家要说孝感话,三岁的娟娟在两种方言的“夹击”下,竟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渐渐地,她失语了……
昨日说起这件事,娟娟以前的班主任桂老师甚感惋惜。当初三岁的娟娟来到市直机关幼儿园时竟然还不会说话,口里只会发咿呀声。要上厕所了,她用手比划;喝水,也用手比划。一开始,老师以为娟娟是身体有残疾,可是和娟娟的妈妈交流后才知道另有缘由。娟娟的妈妈告诉桂老师,孩子早在一岁多时就已会说话,性格活泼。后来因孝感的奶奶忙不过来,只好把她送到河南的外婆家。到了河南后,娟娟渐渐忘掉自己已学会的孝感话,开始使用河南方言。一段时间后,娟娟被妈妈接回孝感,然而爷爷奶奶听不懂她的河南口音,因此又让她说孝感话。等娟娟刚刚适应了家乡语,却又被送到河南,在两种方言之间调来调去的娟娟,渐渐地就不大爱说话了,也慢慢地不愿与人交往了。
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专家介绍说,这孩子有了严重的语言障碍和交往障碍。她无法用一种语言来表达感情,这与孩子早期的语言教育环境关联极大,她同时接触两种方言,造成她表述方面的混乱,久而久之,她产生对说话的抵触情绪和压力,由此也产生了交往上的障碍。不过,娟娟还小,只要有一个适宜的语言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可以恢复。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