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扬帆学校是藏龙卧虎、明星荟萃的学校一点也不为过,从特奥形象大使们在开幕式上的精彩表现就能得到最好的证明。从让家庭失望的智障少年长成家庭的、学校的乃至社会的骄傲,扬帆是怎样创造了奇迹,而特奥会又究竟改变了什么呢?“学会生存”是这里的首要理念
电动铁门徐徐打开,校园第一次完整地跃入视线的时候,说实话,有点心动的感觉——相比隔壁一所远近闻名的重点中学,它漂亮的校舍显然更能吸引你的眼光。
这座学校占地达9.6亩,建筑面积达到4300平方米。入眼翠绿柔软的人工草坪、色彩鲜艳的儿童乐园、红色塑胶跑道,集室内体育场、办公区与食堂于一体的综合楼,还有米色教学大楼上镶嵌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特殊教育,造福后代”……这就是杨浦区扬帆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特色学校,在本届特奥会光彩绚烂的开幕式上,这里的学员代表中国运动员宣誓、攀登长城,他们还代表中国参加足球、手球、机能等项目的比赛。
杨浦区扬帆学校的前身是在1986年开办的杨浦辅读学校,相比建校之初,现在的校园规模扩大了8倍,这一点足以体现社会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爱——仅2003年年初,杨浦区教育局就投资了1300万元改造学校设施,而现在可以充分领略这些投入制造的效益。
目前的扬帆,不仅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就是和普通教育的名牌学校比,硬件设施也丝毫不逊色。
硬件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特殊教育所承担的责任是特别的。
扬帆学校以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作为办学理念,多年从事和宣传特殊教育,开发智能障碍儿童发展潜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础道德;普及基础文化知识,帮助学员掌握简单劳动技能;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使学员适应社会,学会在社会中生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扬帆学校从前身杨浦辅读学校建校伊始,就注重体育教育,重视增强学员体能,随着足球、篮球、手球、田径、机能等特奥项目的开展和普及,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运动队,选拔优秀运动员,派专门教练带教。
扬帆学校的学员代表上海市参加各种特奥赛事并取得佳绩,获得市级以上特奥赛事金牌34枚,学生运动员代表曾受到过中国特奥会主席邓朴方、国际特奥大使施瓦辛格的接见,扬帆学员所在的足球队前年出征东亚特奥会获得冠军,去年获得上海特奥国际邀请赛足球赛冠军。今年的上海特奥会,扬帆学员管彦、吴方淼分别当选了足球、篮球“形象大使”,学员叶世华当选特奥火炬手,代表上海参加了火炬接力跑最后一站——澳大利亚站的火炬跑活动。
更重要的是,扬帆的体育教育开展广泛,除了校内教育之外,学校还特别注重课外辅助教育,鼓励学员家庭安排锻炼、交流经验,对学员的身心建康调整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扬帆的操场上,处处可以看到耐心引导学员们做各种锻炼的教师,以及学员们通过锻炼露出的自信笑容。由此深为感触扬帆学校介绍资料上的这句话,“我们提倡的扬帆精神是:爱。”
父爱造就扬帆大球星——
吴方淼:爸爸很帅的!
上海举办特奥运动会,扬帆学校出了三个明星。记者在正式开赛前去学校采访时,足球形象大使管彦正在随队训练,特奥火炬手叶世华也尚在为赴澳大利亚参加火炬接力跑活动而积极准备着,刚刚参加完手球队训练回家的他晒得漆黑,直叫累,谈到去澳大利亚,他感到任务“艰巨”:“为了参加这个活动,我们专门练了跑步和手臂力量,哑铃举得我腰都酸了。”他们还担负着宣传上海、积极交流的重任,“英语我一句不会,但会有翻译帮忙,我一定会想办法把上海特奥介绍给外国朋友。我也不知道会不会给我们准备一些礼物去交流,但我自己会准备一些的。”足见他安排得多么细致,果然,在火炬跑海外线路的最后一站,叶世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还在开幕式上代表所有参赛特奥运动员,挺胸昂首地宣誓。
相比之下,没有比赛任务的篮球形象大使吴方淼似乎空闲了许多,却成为媒体争相追逐的“新闻人物”。记者走访扬帆的时候,正遇到央视一个专题节目组为制作节目来扬帆现场采访和拍摄,还特地把他的父亲请来。吴方淼虽然行动有些不便,但还是应答自如,相当有经验了。“吴方淼担任篮球形象大使后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光姚明就见了四五次。”爸爸跟着儿子沾光,也上了特奥公益电视广告,“淼淼,我的宝贝儿子……”一句台词让老吴当了一把明星。而姚明则是爱好篮球的吴方淼绝对的偶像,还专门找机会和偶像合影了两次。在不久前参加的一次公益活动中,姚明在吴方淼的篮球服上签字,当场拍卖了数万元用于慈善,传为佳话。而更让吴方淼“露脸”的一刻保密了很久,直到10月2日才揭晓谜底——参与开幕式演出的吴方淼艰难地爬上了“长城”,展现了一个特奥运动员坚强不息的意志……
吴方淼的父亲介绍,当时因为工作繁忙,对儿子独自在家不放心,“在家里呆着,他也很闷的,叫他没反应,家里只有个上了年纪的奶奶,没人交流,这样下去对他肯定不好的。”父亲很注重培养他的课外兴趣,本身也喜欢打篮球的父亲终于发现,儿子对篮球情有独钟,虽然很难和别人打配合,但是个人技术还不错。“一般周日或周一,我把孩子接到厂里,我们厂里打篮球氛围不错,有场地有篮球架,我要上班的话,先接儿子来让他自己跑跑步,然后先一个人打起来,等我下班就陪他打,教他。毕竟不像其他孩子,淼淼教起来是很吃力的,学不好很容易没信心,我就鼓励他:‘淼淼,人都是要有志气的,你只要有志气,一定能学会的。’一遍教不会,两遍;两遍教不会,三遍……最后看到他投进球的时候,我、他,都非常非常高兴……学会了打球,他自理能力也强了,以前都要他母亲送去比赛,现在自己能来回,最多看他回家晚了,打个电话问问他到哪儿了,我靠在门上看见他回到家,心里就安定了。”而且运动也改变了吴方淼的性格,以前沉闷的他现在爱笑爱说话了,“整天笑眯眯,一回家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说到父亲打球,吴方淼咧嘴笑:“他也挺帅的。”问吴方淼爸爸打球和偶像姚明比怎样?“当然是姚明帅啰!”镜头前,儿子笑了,父亲也笑了,为这笑容,他们曾付出了太多。
机会再渺茫,
也不曾放弃努力
无疑,扬帆的学员是特殊的学员,他们的家庭由此也是特殊的家庭,但是在扬帆,他们找到了这种“特殊”底下深藏的价值,而特奥与扬帆所提倡的其他运动的开展,让这些承担巨大压力的家庭看到了一点改变——尽管,这种改变有时是无比微小的。
有着灵敏眼神的四年级学生孟阳同学是自闭症患者,“出生后没多久就注意到他的异样,我们叫他什么的都没反应……”
尽管发现了病情,但父母还是放弃了再生一个孩子的机会,“否则对他不好吧!”从二年级开始,母亲不得不放弃工作,白天全程陪读。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自闭症的症状是多动,“完全没有组织性纪律性的,小时候还稍微好点,两年级以后就只能陪着了。”他的母亲谈到孩子的病情忍不住流下了泪:“看上去还挺正常的,可是行为、语言都不均衡。从某种意义上讲,自闭症是‘精神残疾中的癌症’,比脑瘫儿情况更糟,脑瘫患者只是成长缓慢。而得了自闭症,学什么根本学不进,我们做家长的基本看不到希望,只能靠他‘顿悟’!”说到这种“顿悟”,母亲拿他学骑车为例,“想想他平时缺乏运动,连奔跑都不会的呀,也许能骑骑车,所以很小就给他买了童车,但怎么教都不行,看人家孩子学车很快,倒车打弯教教都会了,可是他怎么教都还是骑不了。但是,后来家里买了辆大车后,没两个星期他就学会了,怎么骑都行,你说算不算‘顿悟’?还有学拿筷子也是,从小不知花了多少时间教教不会,去年偶然一次让他拿筷子夹棉花糖,夹起来了;再夹花生米,也夹住了,现在用得很好了……”
也是针对这一特点,在学校鼓励下,孟阳的父母亲让孩子尝试游泳锻炼,“孟阳从小就不怕水,下水不带救生圈的,但以前是在暑假带他到儿童池游游,就是个玩儿。学校要我们进行课外锻炼,他爸爸就带他,去年花了半年功夫教,竟然学会了,虽然姿势难看点,就是狗刨式,但也能刨到深水区,而且从夏天游到冬天,竟然一直坚持下来了……”孩子学会了游泳,这个品尝过巨大压力的家庭也多了一点快乐,暑假里他们还全家去金山海滨,甚至去了一次烟台海滨。“好的海滨很多,但我们只能选近一点,或者就是人少一点的外地去,这样对他环境稍微好一点。”
孟阳的同学孙爱强也是自闭症患者,“小时候挺严重的,学校这几年待下来好多了,算是轻微的吧。”白白胖胖的他一点坐不住,到处翻翻看看。桌上有瓶密封的饮料,母亲告诫他不要擅动。他一边点头答应,转眼就飞快地伸手开瓶。“没办法,他心里是想听话的,但一点都管不住自己。”他的病情发现较晚,18个月大了,才被注意到对呼叫什么的没反应,也不爱讲话,“去测听力也正常,其实这一点早就知道了,因为对电视广告声音他是有反应的,就是叫他不应。”随着年龄增长,行动上的“失控”更明显,母亲也不得不陪读,“就怕他控制不住抓伤别的同学,他们班有几个同学病情严重,抓一下可不得了。”
为了转移他的精力,母亲经常带他去附近的杨浦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溜冰场,孙爱强一下找到了用武之地,“学校提倡在家多锻炼,看他对溜冰有兴趣,让他试试,结果还滑得不错,第一次还要人搀着,第二次开始自己扶着边上就能滑了,滑的时间长了,对掌握平衡什么的都好了很多。”除了滑冰,孙爱强对滑板、骑自行车都很喜欢,成了一个爱好广泛的运动迷。
孟阳和孙爱强都不是特奥运动员,甚至没参加学校的运动队,但是他们通过学校提倡的课外运动锻炼身体,找到兴趣爱好,也让他们的家庭在沉重之外收获了快乐,这,不也是特奥运动追求的吗?
低起点小步子多循环
听说要接受采访,扬帆学校年轻的新校长陈军连连摆手:“我刚刚到任才几天,而且是从‘普教’系统来的,对学校的情况还在了解与摸索中,还是让在这里时间较长的老师们来介绍吧。”在和扬帆学校的教师们做了一定的接触之后,才体会到陈军校长的婉谢采访不是客气,特殊教育确实“不同凡响”。在扬帆学校有42位教师,其中37位是女性,平均年龄不过34.6岁,而其中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就超过一半,而且,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华师大特教系毕业的,按照单小兰副校长的介绍就是:“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
特殊教育对专业化要求太强了,一些重症学员会发脾气、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记者在操场上目睹,甚至让学员排个队站着不动有时都是一种“奢求”。但这种“异样”变成单小兰口中的“专业”,正是在这里执教的每个老师的“基本功”。
“我也是‘普教’系统转过来的,刚来的时候确实很不适应,最为难的,就是你准备了很好的教案拿到课堂上一看,根本无法实施,一个班不过十个学生,有时甚至只有几个学生,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渐渐地,我学会了根据学员的差异分别施教,特别还要尊重他们的差异。”经过多年尝试,单小兰遵循着九个字的教育经验,那就是“低起点、小步子、多循环”,同时,也培养了“专业”的眼光:“作为特殊教育的老师,我认为必须做到有爱心、耐心、细心和静心,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多一分关爱。比起正常的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是很累的,往往是付出很多精力之后收效甚微,努力了很久,他只能比原来跨出一小步……”
而去年从上海体院运动科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冯雅丽对这“一小步”有着更直观的理解,除了一般的课程,冯老师还担任学校机能队教练,机能是特奥运动中症状最严重的运动员参加的项目,行走、轮椅推进、举球、推球……这些正常人“举手之劳”的事对于这项运动的参与者简直就是人生的“天堑”了。“那些孩子刚接触机能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靠我的搀扶才能走上一小步、两小步,经过训练,能自己独立走出三四步,看到这一景象的时候,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开心。不仅我,孩子自己也开心,他们的家庭也开心,毕竟,看到进步了!”作为年轻的教师,她对工作最大的心得就是:“最重要就是耐心!还有就是讲究方法。一定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而特奥就是最好的让社会各界接触他们、认识他们的机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讲,金牌是次要的,能让他们参与就是胜利!”
带着记者参观学校时,单小兰副校长动情地介绍:“一个陌生的人来到这里,接触这些孩子,也许会感到不习惯,但是从专业眼光来看待这些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很可爱的,都有他们的潜力可挖。其实正常孩子也一样,每个人都有‘低峰’和‘高峰’,作为老师就是要找到每个学生的‘高峰’,去发挥他们的特长,就像舟舟就是擅长指挥,我们的学生有的喜欢动手,有的专长体育、文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学习上处于劣势,而且可能怎么教都不会取得大发展,但只要能找到他们的‘高峰’,就能发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