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a0803.jpg
0602a0804.jpg
题记几天时间里,他们几乎每天都固定地吃这种饭——把水烧开,然后把面粉放进锅里搅拌均匀,当地叫甜汤。
我问爷爷为什么给孩子用这么大的搪瓷碗,爷爷说原来用的瓷碗都被摔碎了,搪瓷碗不容易碎,而且价格便宜。
每次吃饭,桌上都只有这一样菜。我趁他们不注意偷拿了一根,尝了一口,除了咸之外没有什么味道。后来奶奶告诉我,这是用胡萝卜放在盐水里面腌的咸菜。
老四静静地坐在门口打点滴,不经意间我看到老四的小手很脏。我问孩子妈妈为什么不给4个孩子洗澡。“家里连一个洗澡的盆都没有……”
——摘自“感恩中国”网站有关四胞胎的报道
□首席记者路红文记者张鸿飞图
昨天,郑州街头欢乐弥漫,处处可见孩子欢乐的笑脸——六一儿童节,是快乐、无忧、童年的代名词。
上午11点,记者踏进了民权县林七乡焦庄村。2002年9月29日,该村农妇黄红英在郑州早产生下“一龙三凤”四胞胎。六一节前夕,几位热心读者打来电话,说在“感恩中国”网站上看到了有关四胞胎近况的报道,难过得直掉泪。读者们想知道,3年多过去了,他们生活得怎样?
场景之头一回过六一节
焦庄村在离民权县城东北约30公里的林七乡。在焦庄村的大街上,我们和四胞胎不期而遇。小脸像花猫,小手黑黢黢,衣服脏得看不出颜色……4个“小土猴”正跟着妈妈黄红英在路边玩耍。孩子们小脚丫上没穿鞋,满地跑得欢。
四胞胎的家院落不小,可光秃秃的,“生孩子时,啥都卖光了。院子里碗口粗的树都卖了。”黄红英显得很难为情。因为麦收,四胞胎的父亲徐伯领5月30日刚回到老家。见客人登门,他一脸憨厚的笑容,搓着双手不知该咋招呼。
记者将同事们准备的六一节礼物拿了出来,毛绒玩具、小汽车、小零食……孩子们没有一个人敢伸手。“知不知道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好像没听懂,望着记者没反应。
“拿着吧,谢谢阿姨!”朴实的黄红英再三说道,孩子们这才伸出小手,宝贝一般把玩具抱在怀里。“农村孩子,不知道啥是六一节。”黄红英说,“今儿,是孩子们头一回过六一节。”
抱着玩具爬上了床,孩子们有了片刻安静。可老四徐晓路却一直黏着让妈妈抱。“这闺女生下来才2斤,好生病。刚刚挂了十几天水,老闹人。”黄红英说。她还拿出了一张欠条:徐家4个孩子,3年时间因生病已在乡医院欠下医药费4869元。
“是黄红英家吗?”上午11点半,徐家又来了“客人”。
踏进门的二人,是从天津驱车赶来的宋建忠和他的朋友王先生。他们说,一个从河南走出去的小伙子张仁杰在北京创办了一个公益网站“感恩中国”。正是从这个网站上,他们看到了有关四胞胎的报道。于是驱车千里特意选在六一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来看望孩子们。
宋先生带来了一箱奶粉,他说想尽一点心意:让孩子多一点营养。“除了奶粉,你还得给孩子吃青菜。”面对宋先生的关心,黄红英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俺这儿都是盐碱地,种菜不长。有时就买点红萝卜腌腌吃。要不就买点红糖,让孩子就汤喝。”因为同情一家人的处境,宋先生当场和黄红英签下了协议:长期供应4个孩子奶粉,每三个月送一次或寄钱来。
场景之第一次开“洋荤”
中午12点半了,宋先生的手提电脑吸引了几个小家伙。趁着孩子们围着电脑的片刻安静,黄红英赶紧到厨房给孩子们煮面汤,孩子的爷爷奶奶也过来帮忙烧火,往大锅台下填玉米秆。
“家里没啥吃的,天天都是喝汤。”黄红英一边搅面汤一边说,要不是医院,她和四个孩子都没命了。可生孩子时欠下医院的6万多元钱,到现在一分钱也没还上,她和徐伯领商量过无数次想去医院谢人家,一是走不开,二是没脸去。“想起这事,她就哭。两眼快看不见了。”忙着烧火的孩子奶奶抹着泪说。
有客人在家,孩子们爬上凳子抱下了红糖罐,使劲往碗里放糖。妈妈也不好拦住。大碗面汤下肚,孩子还是饿。宋先生执意要请孩子们“出去吃一顿”。
上了车,徐伯领和黄红英脸都红红的,不知该说啥。四个孩子趴在车窗边,好奇地往四周看,不说话了。
我们转了好几圈,终于在林七乡乡政府所在集市上选中了一家生意红火的小店。熬炒鸡块、蒜薹炒肉、烩豆腐、虎皮辣椒……几盘菜端上来,孩子们都怔住了,没人敢拿筷子。“这是啥呀?”吃下鸡块后,老三银路又吐了出来。黄红英说:孩子们很少吃肉,没吃过炒鸡。
孩子们吃得很慢,很小心……半个小时过去了,四个孩子终于吃饱了。一直没咋动筷子的徐伯领和黄红英坚持要结账,被拦住了。他们让店主将剩余的菜都打了包,说要带回去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尝尝。
记者要走了,黄红英偷偷拉着记者的手相求:月初,张仁杰给俺拍了照片。这半个月,湖南的、北京的,不少人给孩子寄来了钱。“我把地址都抄下来了,收完麦腾出手就让伯领给人家写封信。“你能不能先写写,替俺谢谢大家?”
妈妈不管,可以往面汤里多加点糖
第一次开“洋荤”,孩子吃得很认真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