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对待-与他们的相处
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位叫做马太的自闭症孩子在十岁时写的诗,诗中深刻且清晰地刻画出自闭症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不妨试着去体会他们的心,如此才能更进一步与他们相处,协助他们。
寂寞的森林
我听到猫头鹰的叫声
我觉得有点寂寞与忧愁
这森林是多么孤寂幽静
我很悲伤
这是一个野森林
林子里一定有狮子和蛇
我得不停的移动
相处原则
?在和自闭症孩子相处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仔细观察,这将有助于彼此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包含以下几点:孩子的表达沟通程度:情绪的表达方式:喜欢的人、事、物:抗拒的人、事、物:喜欢的刺激感觉:对环境的适应力、改变的接受度等。
?用简单的动作、指令、口语,并配合表情、肢体动作,让孩子逐渐接受,并较容易了解意思。
?自闭症孩子多数不能完整地使用口语表达意思,他们经常利用肢体行动表达需求或情绪,所以和他们相处需要有耐心和爱心,细心地观察这动作的背后意义,并探询所要表达的意思到底为何。
?利用孩子有兴趣的东西或食物作为沟通的媒介,引发学习的动机,适时给予增强,并且最好以具体、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能实际应用在生活中。
维持平衡的互动
通常一般孩子与成人的沟通模式来说,若两者之间的互动不够,或是有了互动却没有给予相当程度的反应时,其中一方可能就会因为失望挫折,而放弃彼此沟通的机会,这种情况在特殊小孩尤其是自闭症家庭中最为常见。
以下就三方面说明:
常见的不当沟通方式
举个例子来说:有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正和孩子在玩游戏。妈妈求好心切,希望孩子能与给她期望中的反应。当妈妈丢求给孩子时,他说:「小沛,把球丢回来给妈妈!」孩子没有反应,妈妈马上又说:「把球给妈妈,快一点!」孩子仍是在做自己的事。有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点的反应,如抬起头来看妈妈一下,但妈妈却觉得这样不够,马上焦急地去拉孩子的手,强迫他把球丢回来。孩子在非意愿、被动完成动作后,就即刻回到自己的世界中,不想在继续响应。几次来回后,一方面妈妈觉得孩子不理他,得不到相等的回馈,所以失去耐性;一方面孩子又觉得妈妈没有响应他的反应,所以他也遭遇挫折,彼此便失去沟通的意愿了。所以可见成年人的语言沟通行为的确会影响到孩子的沟通语言。
维持平衡互动的原则
正确的方式应该如何呢?有个原则可以作为参考。原则如下:
?引起动机
成人应先找出孩子所兴趣的事物或话题,以引起孩子的沟通意愿,如孩子喜欢玩积木,就可以先从这个活动着手,从游戏中做开始彼此的沟通。
?给予孩子可以响应的机会,并给予时间等待
在沟通的过程中,成人最常犯的毛病是居于主导地位,想去掌握孩子应有的反应,当孩子的反应不是所预期的,就马上否定;或者主动帮孩子回答,而没有给予孩子反应的空间。除此之外,没有反应的孩子有时不是他没有沟通能力,而是他需较久的反应时间,在他即将反应的时候,通常已被人打断,久而久之,便失去沟通的意愿了。所以,家长应有耐性等待来孩子,给予适当时间,让他做内化的工作,并有空间可以表达意思,以免误解孩子没有沟通能力,丧失教育机会。
?有反应就要有响应,沟通需一来一往、有互动
当孩子有了反应时,成人就要给予相对的响应,沟通才会持续。即使是孩子的反应不是预期中应有的表现,仍要给予肯定眼神或社会性的增强,鼓励他再作更进一步的回应,如此一来一往的对话或动作沟通,才会促使沟通行为更有意义与持久。
有效的平衡沟通范例
举个例子说明:当孩子与妈妈在玩球时,妈妈将球丢给孩子说:「小沛,看妈妈,妈妈把球丢给妳喔!」当孩子听到了,抬起头来看妈妈时,妈妈可说:「妳好棒!接住了喔!现在换妳丢给我喔!」这时妈妈需有耐性等待孩子的反应,若孩子伸起手,出现想要丢球的动作时,妈妈可以拍拍她的头说:「这样就对了!」可视孩子能力给予协助或由她自己完成。
如此一来一往,提起孩子兴趣后,沟通行为就能有所进展了。
总归一句话,就是「如何维持沟通的平衡」是最重要的。沟通的两者若能保持同等的付出与回馈,这样的沟通行为是会持续的,这将是成人与孩子沟通时,最需把握住的原则之一。
如何协助他们
以下就自闭症孩子较为常见的表现为例,做为与他们相处方式的参考。
?当他因为环境改变或身体不舒服而大叫、紧张得不知手措时
先仔细「观察」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这样的行为,然后试着问他们:「你怎么了?」、「你要做什么?」,最后再去教他怎样解决问题。
?当他对你的话没有反应时
可以是用口语、手势、图画等提示方法提醒他,不过,尽量不要代他做,而是训练让他自己做。如:可以伸出手挥一挥,提醒他,放学记得跟老师说再见。
?在团体活动中,不知道怎样参与同学游戏或不了解游戏规则时
可以亲自示范几次,并配合手势、动作、图画帮助他了解,不妨也亲自带着他玩几次,熟悉规则。
?当他沈浸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对于他人的问答不理会或答非所问时
特别注意的是,在和他沟通的时候,要想办法吸引他的目光,让彼此的目光水平一样,确定他的确注意到你了,这样的沟通才能有效果。除此之外,可配合他所喜欢的人、事、物来增加他沟通的意愿。另外,也尽量示范正确的回答方式给他看,让他学习合适的应对方法。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