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评量方式
分析儿童的基准线、教学后评量以及追踪期所表现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述事件能力、语法句型结构类型、连贯性、词汇数、及平均句长等资料,以了解儿童进步的情形。采用的分析与计分方式如下:
一、口述事件能力通过率计算方式:
口述事件能力通过率的计算方式是将人/时/地/事/物等五个口述事件要素各计为1分,共计5分,每项要素再据其组合成分(语词)之多寡计算得分,再将得分换算为百分比。每项要素据其组合成分(语词)之多寡的得分计算方式为:
儿童口述语料内出现符合该要素组合成分之次数
---------------------------------------------------------------------该要素之组合成X 100%分
儿童如果在教学后的评量,就「人」的要素只答对是一个「我」,另一个则以自己的名字取代,则获得0.5分。「物」要素的部份,若儿童答的是:「午餐」、「一只炸鸡」、「一杯可乐」,则获得1分。总分是5分,再换算成百分比。
依此类推,各评量要素百分比得分之总和,即是儿童的口述事件能力通过率得分。
每次教学后的评量,教学者只给儿童情境相片,而不给任何相关提示,让儿童看着情境相片口述事件活动内容。儿童的语料内容,无论语句长短或语法句型结构为单/复句,只要口述语料呈现教学目标语言的五个口述事件要素,即予以计分。
二、语法句型结构
(一)分析方式
根据儿童的口述事件语料记录,进行质的分析以了解语料之语法句型结构,并统计各种语法句型结构之句数及其在所有语料中之百分比。
(二)依据
根据刘兰英、孙全洲(民86)对语句的解释:「是由词和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及根据语句结构组织分为「单句」与「复句」二类的方式,分析儿童口述事件的语法句型结构。
除了上述二类单/复句之外,儿童的语料类别尚有:「无意义语词」与「不完整语词」,共计四类语法句型结构做为分析基准。
(三)定义与类别
1.单句:是由主语(名词或代名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名词、及词组等)为主要成分所构成句子(刘兰英等,民86)。并据国立编译馆(民88),又分为:
A.叙事句:叙说一件事情的句子,又称叙述句。以动词「述语」为中心,发出这个动作/行为的人或物「主语」,接受动作/行为的人或物称为「宾语」;有的动词后面不一定有宾语。基本句型:主语+述语+宾语或主语+述语。例:「我爱鸟。」「我来了!」「我玩得好开心!」
B.有无句:表明事物有无或存在与否的句子。句型和叙事句相同,只是述语一定是「有」或「无」,「无」在口语里用「没有」、「没」来表示。基本句型:主语+述语(限用「有」或「无」)+宾语。例:「他有一双眼。」
C.表态句:描写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句子。它没有作述语的动词,被描写的人/事/物称为「主语」,用来描述主语的性质或状态的叫「表语」,表语通常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单位。基本句型:主语+表语。例:「我好高兴!」
D.判断句:解释事物的涵义或判断事物同异的句子。它不以动词作述语,也不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单位作表语,而是以一个系词作中心来连接主语和断语。解释或判断性的系词,如:「是」、「叫做」等。断语通常是名词(或名词性单位)或代词。基本句型:主语+系辞+断语。例:「什么事叫做大事呢?」「泰山是森林之王。」
2.复句:是由两个以上的单句形式构成的。构成复句的各个单句形式叫分句,分句之间在意义上有各种关系,在结构上不互为句子成分,在书写形式上用逗号、分号或表示分句之间的语顿。复句根据分句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联词语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A.并列复句:复句各分句间表示的是并列平行的关系,常用「…又…」「有时…有时…」「一边…一边…」等成套的关联词与连接,或在后一个分句中用「也」、「又」、「还」、「同时」等关联词与之连接。
B.连贯复句:分句间表示动作或事件连续发生,以分句的排列次序或关联词语如:「首/起先…然后」,或在后一个分句中用「然后」「就」「便」「才」等关联词语表示此关系。
C.选择复句:分句所说的事情不能同时并存而要从中选择一项。一般用「或者」「是…还是」等关联词语。
D.递进复句:后一个分句的意思较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常用的成套关联词语有「不但…而且」,或在后一个分句加上「而且」「尤其」等关联词。
E.总分复句:是一个分句总说与几个分句分说,形成总分关系。一般不用关照词语。
F.转折复句:前后分句的意思全然相反或相对,有前后两个分句在意思上有明显的对立的重转,二分具有相互呼应的关联词语,如「虽然…但是」。另有轻转是前后两个分句的对立关系不显着,前一个没有转折的关连词语,后面的分句常用「不过」「只是」「却」等关联词语。
G.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假设,另一个分句说明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如果…那么」;或者后一个分句是以相反的方面做出结论,常用关联词语「即使…也」等二种。
H.因果复句:分说明因果句及推论因果句二种。说明因果句是一个分句说明原因,一个分句表示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此)」。推论因果句是一个分句说明理由,一个表示论断。
I条件复句:分条件句和无条件句二种。条件句是一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另一分句说明其产生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只是…才」「只要…就」。无条件句是一分句先排除一切条件,另一分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是「无论(不论、不管)…都(也、还)」。
J.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措施、另一个分句表示目的。有时用「为了」「以便」「免得」等关联词语,有时不用关联词语。
3.无意义语词:无论语句是否为单/复句或完整与否,整个语句之语意怪异、或是与事件情境不相关之语句、或仿说、或是不具任何意义的语音。例如:语意怪异的「可以买钱」;或在访问亲友情境中的「小阿姨回来了」之不相关语句取代「小阿姨开门」之正确描述;或在口述语言中出现一连串重复的语音如/bububu/、/nono/、/mu—/等。
4.不完整语词:口述语句出现语顺颠倒等文法错误情形、或不符合教学目标语言之句型结构、或不能形成一个具有完整语意之语句如只口述语词或语汇等皆属之。例如:「我再去公园玩」或「买东西」。
三、平均句长(MLU)与词汇数
语句之间的断句方法系依据林宝贵等(民86)提出的三个原则如下:?主词改变,?开始新的叙述,?使用转接副词或连接词。每个语句的平均句长的计算公式参考林宝贵(民83):
平均句长=所有话语中的词素总合 ÷所产生话语的总句数
(重复的语句皆以一个语句计算,一个语句中的词素重复亦以1个词素计算。)
其中「词素」亦称「词」或「词位」(morpheme)是具意义或语法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如「我」、「我们」、「了」等皆算是一个词素(谢国平,民81)。其中,只用一个字就足以表达意义(如:「我」「天」),称为「单(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又称音节)合起来才能表达意义(如:「我们」「葡萄」)成为「复(音)词」(国立编译馆,民88)。
词汇数是指儿童所表达的语料中词素的数量。词汇数是参考林宝贵等(民86) 的「词的划分规则」、许世瑛(民61)的中国文法讲话、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系(民71) 的选词基准、及国立编译馆(88)的构词规则作为评估并分析儿童口述事件语句之词素的基准如下:
1.单词:
(1)方位词:上、下、内、外、中、前、后、里
A.方位词放在名词后面作名词用,如:「楼 上」、 「室 内」等以2个词素计算。
B.方位词跟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后面,用以表示动态时,需和前面的动词分开计算,视为一个词素,如:「爬 上」、「坐 下来」等,计为2 个词素。
C.方位词用作动词时,视为一个词素,如:「上 山 去」计为3个词素。
D.方位词放在动词后作时间副词用时,应与动词分别计算,如「吃完 后」、「买好 后」计为2个词素。
(2)量词:个、瓶、盒等
A.量词和数字(如:1、2)、指示词(如:这、那)或特定的数量词(如:每、整)摆在一起的词,如、「一 瓶 水」、「一 盒 波卡」、「二 楼」文中的「瓶」、「盒」、「楼」等量词,皆视为1个词素。
B.量词虽是由一个数字和一个量词组成,如「一定」、「一起」等则不分成一个量词和一个词计算,皆只算是1个词素。
(3)否定词:
A.否定词与他词相连者分别计算,如:「不 赞成」。
B.「不」、「不是」、「不会」、「没」、「没有」等皆视为1个词素计算。
(4)疑问词或惊叹词或用于句末之词:吗、吧、呢、啊,皆视为1个词素计算。
如「天 啊!」「好 耶!」皆分别计为2个词素。
(5)介词/助词:的、得
A.凡放在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后面,作介词用的「的」,视为1个词素,如:「25 元 的 波卡」、「我 的」、「我们 的」等的「的」皆以1个词素计算。
B.凡在形容词后面作词尾的「的」,如「红的」, 应与形容词合并计算。
C.「的」或「得」放在动词后面时,应与动词合并计算,如「打扮的」「说得」皆计为1个词素。
2.复词:
(1)带词头的复词:头词为老、阿等不具意义的复词,如:「老虎」、「老鼠」、「阿姨」、「阿珠」、「小王」应合并计算为1词素。但当「小」字与「老鼠」「阿姨」并用时,应分开计算。
(2)带词尾的复词:带词尾的儿、子、头,如:「猫儿」、「屋子」、「石头」等因词尾字不具意义固皆合并计算为1个词素。
(3)以「第」字起头,然后接着数字的序数,如:「第一」、「第二」等应视为1个词素计算。
(4)双音节的复词:「仿佛」、「葡萄」、「蚯蚓」等皆计为1个词素。
(5)叠字:「天天」、「常常」、「谈谈」等皆视为1个词素。
(6)特定物名或特定时间:如、「上午」、「星期」、 「小孩」、「小学」、「翘翘板」、「朋友」、「大人」等皆视为1个词素计算。
(7)专有名词:包括名字、书、地方、城市、团体、科技名词、电视节目等,如:「曹纯琼」、「中山国小」皆视为1个词素。
(8)集合名词应视为1个词素计算,如「大家」、「他 们」、「小朋友」。
(9)俗语、成语和惯用语,如「人山人海」「大鱼大肉」皆视为1个词素计算。
(10)动词:
A.「来」「去」「完」「好」「入」「进」用于动词后表示动态时,应与前面的动词合并计算,如:「出来」「进去」「吃完」「买好」「起 来」「过去」「放入」「丢进」等皆视为1个词素。「在」用于动词前面表示动态时,应与后面的动词合并计算,如:「在照相」计为1个词素。
B.动词后面随着「有」字,应与动词合并计算,如:「拥有」「具有」等计为1个词素。
C.动词前面的「去」应与动词分别计算,如:「去 买 冰淇淋」计为3个词素。
D.动词后面随着「了」「着」,应与动词分别计算,如:「吃 了」、「住在」「抓 着」「带 着」等计为2个词素。
E.名词前面的动词是用来修饰名词用的,应视为1个词素计算;如:「炸鸡」、「荡秋千」、「溜滑梯」等,又如:「排队 买 炸鸡」文中的「排队」作修饰「买」时,「排队」以1个词素计算。
F.其它特定动词,如「有」、「会」、「是」,用来接在副词后面,但没有动词特性,在习惯上连用的,且可以省略但不影响字义,如「就是」、「总是」、「还有」、「所有」、「还会」等皆以1 个词素计算。
(11)关系词:
A.「到」「在」用作联系处所补词之关系词时,应与前面的动词分别计算,如「来 到」「走 到」「放 在」皆分别计为2个词素。
B.「于」用作联系补词之关系词时,应与其所所联系之补词分别计算,如「富于弹性」计为3个词素。
(12)形容词:名词前面的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如:「红 花」、「陈 老师」、「别 人」则视为2个词素计算。
(13)副词:
A.很、好、太、这么等作为修饰后面的形容词用时,应与形容词合并计算之;如:「很 热」、「好 高兴」、「这么 烂」等皆以2个词素计算。
B.当「想要」的「想」或「要坐」的「要」作修饰用时,皆以1个词素计算之。
四、连贯性的评估方式:
连贯性系指样本「口述事件」语料之连贯性。就陈李绸(民81)的定义,连贯性指「整个文章前后连贯,首尾呼应,使之成为一篇结构完整,条理分明的文章。」例如文章起头是:「有关某项运动,有许多有趣吸引人的地方…」,其结尾是:「因此,这项运动可能是有趣的,但也有许多危险性,我们必须小心,以免减损了这些乐趣」(陈李绸,民81)。
根据上述定义评估儿童的口述事件语料之连贯性,以「连贯」与「不连贯」 二等级评量之。 计分方式为:「连贯」得1分,「不连贯」得0分。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