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中,有三个特别有意思的学生,一个是自闭症儿童小Z(3.5岁男孩),一个是发育迟缓儿童小H(2.9岁女孩)一个是语言障碍儿童小C(5岁男孩)。他们在康复训练中心经过一段时间娥学习,即将完成学业,踏入幼儿园。他们三个的语言能力都有很大幅度的进步,但语言的进步方向却各不相同,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三个小朋友三个月前刚来的时候,语言能力类似。
相同点1:他们三个都能够正确命名常见物品名称,有基本的语义理解和语音能力。
相同点2:他们三个最长语法组合都是短语水平,大概在3-4字左右,比如“妈妈回家”。连续语音也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语言起点基本相同。但在接下来的干预过程,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语言发展。
1、语音的不同点
小Z
小Z的语音基本都正确,标准普通话,但是,几乎所有语言的音调都一样,没有轻重缓急,说话的时候就像个机器人。
随着干预的进行,他的自我意识有所提升,情绪情感的感知能力也增加了,所以在3个月结束的时候,语音语调趋于正常,语音里面多少掺杂了情感, 听着不那么机械了。
在干预过程中,即便是长句仿说(5-8字,超过他已有语句长度3-4字),也能保证语音语调正确流畅,但是在仿说过程中有时候是和语义分离的。也就是说,他能够仿说的长句,并不代表理解其中意思。也就是说,在他的语言体系中,语音和语义似乎是分离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自闭症儿童有很多火星语,即有语音,没语义)。
经过多次体验并与语言结合后,才真正理解语言意思。
小H
小Z的语音语调基本正确,稍微带一点南方的家乡口音,开始的时候比较内向,不爱说话。
但随着干预的进行,她的性格也变得活泼了好多,更像一个小孩了。且语音语调基本正常,语音语调里是有情感的。
在干预过程中,长句仿说必须是在她理解的范围内,如果某些长句是她不理解的,就无法正确仿说,会丢字落字,或者颠三倒四。
小C
由于小C能够正确说出常见物品的名字,所以我们开始并没有认为他的命名有什么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他的观察越多越发现问题:他只能正确命名极少的常见物品,只要是命名新的物品名称,就会产生构音困难。比如,在命名口罩时(他以前没有说过的)他会说成koudao,经过大约5-10次反复练习及纠错后,才能正确命名语音。其他新词也会出现类似情况。而且,在他已有的词汇中,很多字音是错误及混淆的。比如,把苹果说成tingguo,把面包说成nianbao。当我们把常见词汇的语音纠正正确后,他依然会在句子中,重新犯错。比如,明明在单词时会说的苹果,也纠正过无数次,但在句子中,依然会说小熊摘tingguo。句子中的语音错误比单词更难纠正。
小C对于长句仿说的发音非常困难。既表现在单独字音无法正确发出,要纠正数遍才能正确发出,又表现在句子中语音的联结奇怪,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录音磁带卷了带子一样几里拐弯的。但以上语音问题都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而达到正确水平。
2、语义的不同点
小Z
小Z的单词量提升很快,无论名词、动词还是物理形容词都能较快习得。
他的语义问题在于情绪情感(难过、高兴、自豪等)、心理词汇(想、忘记、觉得等)、自我意识词汇(你我他等)和时间词汇(刚才、现在、今天、今天、明天等)的理解和表达。以上关于人的词汇的习得速度要远远落后于关于物的词汇。经过3个月的学习,以上语义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比起同龄儿童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自闭症的核心问题。
小H
小H的词汇量也有显著提升,而且,他的词汇量提升基本是平衡的:物的词汇与情感词汇几乎同步提升。发育迟缓, 曾经是全面的迟缓,进步也是全面的进步。不像自闭症儿童那样情感落后于逻辑。
小C
他经常会将名词和动词的词义混淆,比如,经常管梳子叫梳头。管扫把叫扫地。对于抽象语言不理解。我要强调的是,不理解抽象的语言,不代表他没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个小朋友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拥有抽象理解的思维能力,却不具备理解抽象语言的能力。就好像在他的大脑中,思维和语言完全是两个系统,且两个系统没有挂上钩一样。比如说,拿出水果和动物的卡片若干,以及两个装卡片的盒子。他能够没有任何提示,完全正确地将水果和动物分别放在不同的盒子里。但是当我说:指一指动物类/水果类时,他竟然茫然地看着我。对,在他的脑袋里,拥有水果和动物的类别概念,却没有“水果”“动物”这两种词汇。也就是说,他理解类别,却无法用语言去理解和表达。所以他是先有概念,后教名称。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