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医学对自闭症认识的深入及诊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祖国传统医学对儿童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手段也进一步提高及丰富。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认为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神失所养、心窍不通,肝失条达、升发不利是自闭症的主要病机,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解释。
自闭症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有密切联系。
(1)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 。脑的功能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说:“头者,精明之府” 。至明代李时珍更是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谓:“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论》中也说:“灵机记忆不在心在脑。”可见,古人早已经认识到脑与精神活动的密切关系,脑主宰生命活动,人的视、听、言、动及思维感觉记忆等均与脑的功能有关。
(2)先天不足 肾精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医方集解》:“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若先天肾精不足,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脑,神明用之不足,元神不得滋养,而发为精神活动异常。自闭症儿童常见于母孕期间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精神刺激,误服药物等损伤胎元;或父母健康欠佳,孕母素体虚弱,高龄妊娠导致胎儿禀赋不足。以上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先天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另外在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过长或胎吸、产钳等工具使用不当,亦可直接损伤元神之府。临床中精亏髓少,骨骼失养,则生长缓慢,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脑髓不充,则智力迟钝、语言迟缓。
(3) 神失所养 心窍不通
心主神志,心藏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神”的具体表现。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一切都强调了心在主管神志,思维活动方面的重要性。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灵活,反应敏捷。心主神志功能不正常,表现为神志不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等。自闭症儿童不认亲疏,表情淡漠,不喜交际,听而不闻,言语重复,语难理解,行为怪异,兴趣狭窄,貌聪无慧等表现皆因心神失养所致。如气郁化火,火热内扰心神,则失眠,甚则狂躁。如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则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言语不清,喃喃自语、举止失常。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心主舌”。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灵枢·忧恚无言》“舌者,声音之机也。”心气通于舌,舌才能柔软灵活,语言流利。《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 循经入心中,系舌本”。若心神失养,经脉不通,则舌强语謇或失语等。在自闭症儿童表现为少语、错语、无语、发音不清等症状。
(4) 肝失条达 升发不利
肝主疏泄,具有条畅气机和条畅情志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心情开朗。肝失疏泄则肝气郁滞,心情抑郁难解。反之,在反复、持久的异常情志刺激下,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滞。自闭症儿童由于其特殊的行为方式,在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被动接受大量批评和指责,给心理乃至身体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不良的精神因素刺激,造成患儿肝郁气滞,进一步影响肝失疏泄的功能,肝失疏泄日久,还会影响后天脾胃的生理功能。
临床上肝失疏泄往往见于得病初起,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闷闷不乐,病情随情绪变化而波动;病程日久,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则性情急躁易怒,肝火上攻头面而见面红目赤,热盛耗津则便秘尿黄。肝的生理功能是主升、主动,主气机的畅达,升发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长期的肝气郁结,升发不利,势必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内心及行为上的内向、孤独,最终导致自我封闭的状态。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系于目系。因此肝的功能也可以反映于眼睛的活动状态。自闭症儿童目不视人,缺少目光对视,主动回避眼神的表现,也都可以认为是肝失疏泄、升发不利的表现。
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关于自闭症的研究目前以现代医学研究为多,且发展较为全面,对自闭症的病因及治疗均有了较广泛的研究,如病因上进行了社会心理学及医学生物学研究,但尚未达成明确共识,治疗上如结构化教育,感统训练,音乐治疗等全面开展,但总体来说效果欠佳,在语言及社会能力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太令人满意的结果,且由于时间漫长、费用较高,训练方法不易于掌握等因素影响,教育康复方法尚未能在我国广泛开展。
目前我国传统医学对自闭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亦进行了初步研究,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在部分领域如语言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各种疗法多集中在语言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方面,而对于自闭症的核心部分—社会交往障碍方面研究得较少,大多报道尚未能追踪自闭症的远期疗效。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