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用笔墨抒发内心世界的自闭症少年

2013/12/17 14:16:38 来源:新浪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每天晚上7点,马全都会从书柜中拿出笔墨,叫孙子马文博练习书法。这个时候的马文博不管在干什么,都会停下来,安安静静地开始练字。每每看到马文博兴高采烈的样子,马全感觉,在笔墨的陪伴下,患有自闭症的孙子不再是孤独的天使……

  全家走不出的自闭阴霾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无法预防也无法治愈的终身疾病。 第一次听说这种病的时候,是在12年前,当时年近60岁的马全生平第一次听到这3个字,他既感到茫然,又不知所措。

  今年14岁的马文博出生在蔚县西合营镇。 随着一天天地长大,父母发现,马文博不像其他小孩喜欢让人抱, 当人们抱起他的时候,他会伸出两只小手把人推开。小朋友们喜欢的玩具他也不喜欢,他似乎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马文博长到一岁半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 看着孩子不同寻常的行为,父母便带他到市里看病,当时医生说有可能是聋哑人,让他们到北京的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父母又急忙带着马文博到北京的2家医院做检查,最后确诊为“儿童孤独症”。

  除了照着医生开的药方给马文博吃药,父母还四处打听治疗自闭症的医院和训练机构。妈妈先后带他到山东临沂和北京的训练机构。在训练的两年时间里,马文博逐渐可以开口说话了,注意力也能集中了。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成长

  在训练机构训练了2年, 转眼间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经人介绍,马文博来到市特教学校。 父母因工作原因不能陪读, 年愈花甲的奶奶陪马文博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没想到在特教学校里,马文博哭闹的次数逐渐地少了, 也开始和老师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了, 看着马文博一点一滴的变化, 家人郁闷的心情变得疏朗起来。一段时间后,马文博的妹妹出生了, 需要奶奶回老家去照顾, 于是又由爷爷陪读。 马全说:“为了他, 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也不止一次地想放弃,可是总不相信他的病治不好。 ”

  走进市特教学校孤独症康复班, 马文博正趴在书桌上认真地写着作业,爷爷马全陪在一旁,时不时地帮他纠正错误。教室里,几乎所有学生的座位旁都坐着家长, 在特殊教育学校, 孤独症康复班是较为特殊的群体。 班主任常海英说:“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比较差, 出于对他们的安全和生活考虑,一般建议家长陪读。 ”

  找到生命的另一个出口

  2008年,4年级的马文博被转到常海英的班里。难沟通、难接近、自言自语,是马文博给常海英的第一印象。 一个学期的相处之后,马文博变得越来越容易亲近了,甚至主动拉住常海英的手和她聊天。常海英发现,马文博的作业写得既干净又整齐,于是萌生了让马文博学习书法的念头。常海英将这个想法告诉了马全, 马全说:“这是好事,我一定督促他好好学习。”从此,每天晚上7点到9点,马全都会准时叫马文博练习书法。

  常海英和教书法课的吴老师进行了沟通,吴老师答应在课余时间教马文博。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大多伴有多动症,让马文博学习书法是希望他静下心来。 然而,让马全没想到的是, 马文博不光喜欢练字,而且写得有模有样。 看到马文博写的书法很有灵气,吴老师一有时间就指导他练习。 一年的时间里,马文博的书法大有长进,在学校举办的一次活动中,校领导还将他写的“福”字赠送给来宾。

  除了对书法的爱好,常海英还发现马文博对画画很感兴趣,“他的模仿能力很强。”常海英说。今年9月份,马文博利用每周三个下午的时间, 和专业课老师学习工笔画。 马文博的画线条流畅,画面整洁,透着一股灵气。 翻阅着马文博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马全觉得很欣慰,他感觉在笔墨中孙子似乎找到了生命的另一个出口……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用笔墨抒发内心世界的自闭症少年]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