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昨天发布消息,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振纲教授率领课题组在大脑皮质发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同为灵长类的人类和猕猴的“大脑皮质的抑制性神经元”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基底神经节隆起部位,而非科学界长期以来认为的来源于大脑皮质本身。该成果可能为治疗癫痫、帕金森和自闭症等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目前该研究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神经元也称作神经细胞,由上百亿的神经元组成的大脑是人类最复杂的器官,早期的研究发现大脑皮质主要由两类神经细胞构成——兴奋性神经细胞(占80%)和抑制性神经细胞(20%)。正常情况下,这两类细胞会互相自我调控,使大脑处于一种兴奋和抑制的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导致大脑疾病的发生,譬如抑制性神经细胞发育异常或减少等,导致大脑内某一脑区过度兴奋而诱发癫痫,约40%的自闭症儿童常伴有癫痫。
杨振纲教授带领马通、王琮民和王磊等博士组成的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却显示:大脑皮质本身几乎不产生抑致性神经细胞。
课题组揭示的“来源学说”为治疗一些脑部疾病提供新思路:如果可以对兴奋性神经细胞进行有效“抑制”,使其不再过度兴奋,就可达到缓解癫痫、帕金森等脑部疾病症状的目的。据悉,目前该课题组已经在小鼠癫痫模型尝试移植抑致性神经细胞,并已取得一定的疗效。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