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瀚(中)和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听讲
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射进来,在南洋模范初级中学的音乐室里,八年级二班的38名同学们正在上音乐课。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名高个子男生,正闭着眼睛,十指随着节奏敲击桌面,陶醉在音乐中。
他叫小瀚(化名),一名自闭症患儿。作为上海市自闭症患者中唯一一名在普通学校里读书的孩子,14年来,小瀚在家人、亲友、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中,走过了不一样的人生。
家长: 顺利成长 归功学校
在小瀚快4岁的时候,他被确诊为自闭症。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小瀚的母亲季女士发现,小瀚对于音乐有着特别的感觉。听到一些抒情的音乐时,他会安静下来,甚至默默流泪。对于这个坐立不定的孩子,音乐似乎成了一剂特别的针药。
听说上海音乐学院为特殊孩子办了一个“启智班”,通过儿歌、童谣和音乐开发孩子的潜能,小瀚的家长便带着小瀚去试试。看到孩子确实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特别的天赋后,他们为孩子请来了一对一的钢琴老师。
自闭症的孩子对于规律性事物有着刻板的要求,因此,小瀚特别认真地完成着钢琴老师布置的一切作业。他按照老师的要求,对每一首曲目都一遍不多一遍不少地练习,而这样刻苦的练习,让他在学习钢琴的进度上,不落后于任何一个普通的孩子,在基本功方面,甚至比普通孩子还要扎实。
如今,小瀚已考出了钢琴六级,还参加了着名指挥家曹鹏创立的 “天使知音———自闭症孩子音乐沙龙”,每周和其他患儿及家长共同排练、演出。在不久前的学校“达人秀”上,小瀚以一曲钢琴曲获得“校园达人”的称号。
小瀚的这些进步,母亲季女士都归功于他随班跟读的成长经历,对此,全家人有着无法言语的感激。从小学到中学,这一看似普通的成长历程,饱含着老师和同学无限的包容和关爱。
老师: 学会等待 会有收获
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班主任王自节老师坦言,小瀚是她接触的第一个自闭症孩子,接触之初,她也有些手足无措。王老师查阅了不少有关自闭症的资料,开始学着与小瀚相处。 “相处久了就会发现,自闭症孩子特别单纯,他们就像没有长大的孩子。 ”王老师说,“对待他们要特别耐心,找准切入点,他们才能把信息吸收进去。 ”
在接触中王老师发现,小瀚其实是个特别想跟别人交流的孩子,他的一些怪异行为其实源于想与人沟通的心情。王老师便引导他,把心中的想法慢慢地表达出来,“千万不能着急,不能强迫他服从或照做。 ”
小瀚以前喜欢直接凑着饮水机龙头饮水;在他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起哄,以此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喜欢在进教室时摸一下每个同学的头,表示他的问候……如今,这些举动都没有了,只需要一个眼神,小瀚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妥,摸摸脑袋表示下次不会了。
六年级刚开始时,在每周五的班会上,王老师都跟同学们强调,对待小瀚要像对待一个没有长大的小朋友,要学会包容,学会原谅。她也时常告诉自己,只要学会等待,会有收获的。“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最近进步多了。 ”近日,王老师跟一些任课老师交流说,小瀚的逻辑思维能力强了很多,对话越来越流利,以前那种跳跃的思维渐渐少了,从来都交白卷的月考试卷上竟然做了好些题目,而且是正确的。
同学: 兄弟情深 理解包容
14岁的男生大为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觉得小瀚就像一名小弟弟,需要时时包容。他的这种观念,是八年级二班所有同学的共识。
认识小瀚后,大为渐渐发现,小瀚跟别的同学都不一样。“他说话思路特别跳跃。 ”大为说。而小瀚的一些举止更是让大家都觉得奇怪,例如他会突然在课堂上站起来大声说话,或者是不打任何招呼就走出教室。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始慢慢地学着包容这个有点麻烦的“小弟弟”。“在包容和理解中,我们一起成长。 ”
14岁的泳杰虽然个子要比小瀚小一点,但他就像哥哥一样,时时照顾着小瀚。小瀚有个怪癖,只要看见别人上厕所,他就一定也要去。泳杰就陪着他一次次去,防止他走丢。
当隔壁班或高年级同学对小瀚做出一些不妥行为时,泳杰、大为和班里其他同学总会挺身而出,将小瀚保护在身后。长得有些虎头虎脑的泳杰笑着说:“我们是兄弟。 ”“学生间的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因为他们自己就处理掉了。 ”王老师说。
对于同学们的关爱,小瀚其实也深深记在心里。前不久,他因为钢琴演奏获得了一个奖杯,他特地将奖杯带到学校来送给泳杰。
如今,八年级二班已成了小瀚的另一个避风港,每当放假时,小瀚总跟父母说很想回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他感觉很安心。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