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用爱坚守,唤醒孤独症儿童的心灵

2010/5/6 10:42:46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未知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编辑感言  因为孤独症,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却不能与我们一起享受阳光。   虽然他们乖巧可爱、天真无邪,但节日却无法给他们带来快乐。

  在他们眼中,父母是陌生人。反复开关灯、不停地吐唾沫都可能成为他们的“爱好”……   还记得《鲁冰花》吗?一句“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传唱大江南北。因为这些孤独症儿童很少说话甚至不会说话,医学上给了他们一个凄美的称呼——“星星的孩子”。

  这个城市充满了温情,但对于身患孤独症的儿童来说,他们“与世隔绝”,孤独无助。他们的家庭更是承受着太多、太沉重的痛苦和压力。专家称,孤独症目前属于一种很难根治的不明原因疾病,治疗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统计表明,孤独症儿童患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今天,让我们对这一特殊群体多一些真实的了解,给“星星的孩子”及其家庭多一些真挚的关爱。

一双双充满爱与坚守的大手,扶持着“孤独”的小手画出最美好的未来。

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孩子们接受着专业康复训练。

五彩的笔,描画出的是梦想。记者 杨超 申东 李云华 摄

  说起儿童孤独症,一些人一知半解,一些人简单地认为是多动症。据了解,孤独症目前已排在儿童精神障碍的首位,而宁夏目前有2000多个孤独症儿童患者,他们的生活状态怎样?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儿童早期发育障碍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性互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刻板重复、语言障碍突出,严重的甚至终生不语。而目前为止,世界医学界尚没有一种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只有通过早期的发现和干预,以及康复训练,使患儿在感知协调等各个方面有所缓解。   患孤独症的儿童,就像活在自己的世界,像折翅的天使,令人心痛而无助。走进一个又一个有孤独症儿童的家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伟大的父亲或母亲,他们用脆弱的肩膀为患儿撑起一方天空。

  孤独症带给家庭的是重压

  在儿子童童(化名)5岁前,妈妈芬芳(化名)根本没有听说过孤独症。童童2岁时,芬芳觉得儿子有些不合群,不说话只是用手指,没有多少医学知识的芬芳不知道该怎么办。童童5岁,无奈的芬芳决定给童童办残疾证,在办证的过程中,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才知道童童患有孤独症。面对第一次听说的病症,芬芳四处询问治疗的方法和医院,今年3月,在得知自治区残联成立了专门的康复机构后,便第一批给孩子报了名。

  由于孤独症特殊的病情,康复训练必须有家长陪同。因此,芬芳夫妻俩抛家舍业,一起从吴忠市来到银川市租房,丈夫在银川打工挣钱补贴家用,芬芳陪同着儿子治疗。每天早上6时50分出门,芬芳领童童从西夏区坐1个多小时的车,8时赶到康复中心上课。因为家远,她们自带饭菜,中午不回家,一直到下午5时30分。坐着摇摇晃晃的公交车母子俩回到家已是晚上8时了。每天早出晚归,芬芳感到非常疲惫,也曾想过放弃。但是一听见童童能叫“妈妈”,芬芳说:“每天再有多累,到了那个时间点,都会爬起来坚持着带孩子治疗。”

  一些儿童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从2007年起,联合国设立“国际孤独症日”,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孤独症儿童,但在我区关注度依然很低。2009年,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做了一个初步调查,我区共有2000多名孤独症儿童,但却没有一家专业的康复训练机构。为摆脱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难、无专业机构的困境,自治区残联争取到中国残联和自治区财政支持,于今年3月1日成立专门康复机构。按照计划,从今年起,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3年为60名3至6岁贫困孤独症儿童每年提供1万元康复训练补贴。

  但今年康复中心开班时,仅招收到14名孤独症儿童。据康复中心孤独症训练部部长张晓荣介绍,由于一些家长认识不到位,使孩子错过了康复训练最佳时期——0至6岁。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治疗,需要家长陪护,一些家离银川远的家长,嫌治疗成本太高,而自动放弃了对孩子的治疗。此外一些农村家庭认为,孤独症儿童各项生理冶标都正常,干起农活来和正常人一样,无须花冤枉钱。

  一般孤独症儿童情绪烦躁,会尖叫、哭泣等,而且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也很少与人沟通。对此,康复中心训练主要针对运动、言语、生活自理、社会感知等6大领域,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能融入社会。目前,经过近2个月的治疗,14个孩子已经开始上课。

  孤独症儿童何时能融入社会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由于人们不了解孤独症,总是用另样的眼光看待孤独症患儿。在康复中心陪儿子治疗的家长小青告诉记者,儿子奕奕有时会拿别人的东西,大多数人得知奕奕的病情后会谅解,但也有一些人会骂,“不管好听、难听,都要受着。”   面对孤独症患儿,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没有放弃,但他们在承受疾病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社会的压力。据小青讲,奕奕好动,楼下邻居几次上门“要求小青搬家,并表示要上法院起诉。”

  小青目前最大的隐痛是奕奕上学。康复中心的训练到6岁,只是孤独孩子一个暂时停留的驿站,而无法成为永远停留的港湾。   银川市一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银川市只有育智、聋哑学校,并没有招收孤独症儿童的学校。他们也曾与普通学校联系,学校答复说,一方面孩子必须达到学校接受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师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阻力,所以目前孤独症儿童还无法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在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很多家长坚守着,只为孩子能叫一声妈妈、会自己上厕所。简单的期望,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而我们能给予他们最直接的帮助,就是对孤独症儿童的关爱和谅解,用爱接受“孤独”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够重新步入课堂,融入社会。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孤独症的真正病因目前在医学界仍无定论,但是医学界一致认同,早期干预对于改善孤独症的症状极其重要。

  曾有媒体报道,16名6岁以下、智商高于65的孤独症儿童,半数完成了大学学业,能够独立生活。在上海也有一个著名的案例,这个男孩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第一例确诊为孤独症的患儿。但他在音乐方面却天赋秉异,能够极为准确地分辨出各个音阶,成了一名职业乐器调音师。可见,尽早发现、坚持治疗可以改变这些孩子的将来。

  父母如果发现2到3岁孩子有孤独症的倾向,如不说话、不与人亲近、行为刻板等,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目前确诊孤独症主要通过了解发育指标、心理量表测试、感官测试等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为期半年的复查。若错过了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期,孤独症患儿就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

  孤独症的训练需要家长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爱心、耐心的照料下,和孩子在互动中学习与人交往。而在机构中,多数是大量的运动训练,很少一对一的认知训练。因此,孤独症患儿的训练应以家庭为中心,其次才是去机构训练。一个单身母亲的抗争

  当生活的磨难没有降临到小青身上时,她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一家网络公司的企业培训员,薪水丰厚。尽管在双胞胎孩子出生后,与丈夫离婚,她依然能凭着自己的工资,不向丈夫要一分抚养费,将一双儿女照顾得很好。

  在离婚后的一段时光里,看着一双儿女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小青心灵的伤痕慢慢愈合。她工作起来更加拼命,希望挣更多的钱给孩子规划好一个美好的明天。

  然而所有的希冀都因一种叫孤独症的病而破碎了。

  儿子奕奕(化名)1岁半时,他的双胞胎妹妹已经能开口说话,但他还连最简单的妈妈都说不清楚。到医院检查,孩子的身体各项生理指标都很正常,医生只是说奕奕说话迟缓,让小青再等等。

  奕奕2岁时,小青带他到北京首都儿童医院,经诊断为 “语言发展迟缓”。小青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贵人迟语”,再者自己的孩子各项指标都正常,于是,小青把孩子安心托付给保姆,自己又拼命工作去了。转眼间,奕奕长到3岁了,小青发现,儿子不说话,也不与双胞胎妹妹玩,特别依赖她。小青带着奕奕来到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奕奕被确诊为儿童孤独症。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犹如晴天霹雳。当时正是大冬天,从妇幼保健院出来,领着儿子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任凭冷风灌进我的脖子。在冷风中,脸上流的不知是雪水、汗水,还是泪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走了一个多小时,从妇幼保健院一直走到西门。当时连自杀的心都有了。”   看着儿子天真无邪的笑脸,想到自己乖巧的小女儿,小青从哀怨中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一方面四处加班加点赚钱,另一方面有机会就领奕奕看病。她告诉记者,“其他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一般是一个人工作,一个人全身心地陪护孩子,只有父母在身边,孩子的康复训练见效才快。”看着儿子病情越来越重,2009年2月,在奕奕4岁多的时候,小青毅然绝然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将女儿托付给弟弟,不惜与前夫对簿公堂,讨要回2万元抚养费,带着奕奕到北京进行康复训练,几个月后,训练费、租房费和生活费共花去6万多元。

  就在小青陷入山穷水尽,要放弃对儿子的康复治疗时,今年,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争取中国残联和自治区财政的支持,于3月成立专门康复机构。小青得知后,带着奕奕回到了银川。每天早晨6时许,小青起床,先送女儿上学,然后领着奕奕坐一个小时的车赶往康复中心。中午,小青赶回家为女儿做饭,晚上7点再领着奕奕回家。

  生活不仅磨炼了小青,也锻炼了奕奕的双胞胎妹妹,这个一年级的小女孩,每天下午放学会自己开门,然后写作业,学习从来不让妈妈操心。在作业写完后,妈妈做饭,她陪着哥哥说话、游戏。经过近2个月的康复训练,以前一刻不停歇的奕奕现在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坚持坐着听一堂课了。

  小青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奕奕有朝一日能 “重回”社会。小青说:“这个病要是一次性动手术能好,我把房子卖了也要治。但现在这个病不能吃药动手术,只能用时间慢慢地‘扛’。” 关爱落寞天使  ●什么是儿童孤独症

  1943年,美国精神病学家Kanner首次确立了“儿童孤独症”的概念。在随后的60多年里,这一儿童发育性障碍疾病被越来越多的医生了解和认识,并做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目前普遍认为,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和狭隘兴趣等。

  2007年12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即 “WorldAutismDay”(也称 “世界自闭症日”),希望以此来促进人们对这一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意识。

  ●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

  事实上,早期识别儿童孤独症并不困难,只要父母仔细地观察和比较,就会发现孤独症患儿的某些发育指标往往落后于同龄儿童。此外,他们身上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奇特的行为。如果您的孩子现在的情形与下列症状吻合,就需要尽早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和其他的孩子难以相处。

  ◎喜爱转动物体。

  ◎不喜欢目光的接触。

  ◎经常莫名其妙地大笑。

  ◎喜欢单独玩耍。

  ◎对真正的危险没有恐惧。

  ◎不喜欢被拥抱。

  ◎对周围漠不关心。

  ◎对身体所受到的痛楚没有明显感觉。

  ◎对外来声音充耳不闻,好像耳聋了一样。

  ◎对玩具不感兴趣,极度迷恋自己的手。

  ◎过度活跃或过度安静。

  ◎不正常地依恋物件。

  ◎没有理由地极度忧伤。

  ◎不懂回答问题,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语。

  ◎抗拒惯常的行为或动作。

  ◎不会恰当地玩玩具,拿到玩具就放嘴里咬、嗅,或拿在手里不停地转动,不停地排列所有的玩具。   ◎开口说话的年龄晚,会说话后常常只是重复别人的话,很长一段时间都分不清你、我、他等代词。   ◎极度喜欢电视上的广告、天气预报,却对动画片不感兴趣。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用爱坚守,唤醒孤独症儿童的心灵]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