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智障人士万余名
社会托管机构仅一家
专家建议:专业化、社会化托管服务需及时跟进
【中国孤独症资源网报道】“看到同龄孩子背着书包快乐地上学,而经过多年的奔波治疗自己的孩子却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我的心里异常焦虑无助。”近日,有一些自闭症和智障孩子的家长向记者反映,他们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痛苦,常年奔波在康复的路上,但对孩子的未来却是非常迷惘。他们渴望有一种社会托管机构帮助分担一下肩上的担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走出家门接触社会的机会。那么,目前我市残疾人托管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现状、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格局又将如何?记者针对残疾孩子家长关心的托管问题进行了相关采访。
慧灵的学员正在上早读课
一位年过五旬的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女儿今年30多岁了,因为是高功能自闭症没办法出门工作,一直在家里呆着,现在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独自一人承担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非常吃力,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就14-40岁智障和自闭症人士当前的生活现状记者走访了兰州公益心社团、兰州金宝贝(特殊)儿童教育中心、兰州爱星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心、城关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城关辅读学校等几家涉足残疾人教育的机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这些机构进行康复和学习的残疾孩子的年龄段大都在3—14岁,毕业后除极少数正常上学走向社会外,大部分学生只能回归家庭。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市区很多智障、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癫痫等残疾人士,因为种种原因,大部分都处于家庭抚养,就算少数人群进入类似于城关区辅读学校这样的残疾人教育机构,但毕业以后因为不能自理所以也就谈不上就业。由于病情不同,大部分智障人士都需要终身康复,而家庭抚养不仅严重影响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的工作、日常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也使得很多家庭经济状况陷入窘境。另外,由于家庭成员需要外出工作等原因,不少智障和自闭孩子被父母或家庭成员锁在家里,长期不见天日,而且还经常受到社会的歧视。
学员们在做布娃娃
问题民间托管身单力薄
“阿姨好!”12岁的小强(化名)见到记者后非常有礼貌地打招呼并做了一个握手动作。虽然他还不会握手但这个看似平常的举止发生在一个智障孩子身上时是那么令人感动。8日早上,当记者走进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这家民间托管机构时,十几名学员正围坐在一起读早报,见到记者后他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打招呼。张正文毕业于长沙民政学院,是从托管中心成立就一直在此工作的专业社工之一。他告诉记者,尽管有的学员吃饭需要喂,上厕所需要帮助,但他们都非常可爱,在模拟家庭里,学员们在家庭妈妈和家庭助理的帮助下,还学会如何洗碗、拖地、洗菜、做饭等独立居家生活的技能。在职训组,智障人士还有机会创作出自己的产品,如手链、串珠子、布娃娃、绘画等。如此一来不仅锻炼他们的手脚协调能力,又搭建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当老师通过义卖等形式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后所获得的50%收入还可以补贴家用。而且在志愿者或社工的帮助下智障人士还可以与普通市民一样上网、阅览图书、选购自己需要的物品,去KTV一展歌喉,还有可能参加社会演出,在介绍托管的学员时张正文的眼睛里流露出超乎其年龄的慈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有智障人士近15600人,能享受这种社会托管者却寥寥无几,他们生活不能自理、就业更显渺茫,是弱势中的弱势,且大都处于家庭抚养。
慧灵的何乃柱主任告诉记者,兰州慧灵目前是兰州市也是甘肃省唯一一家专门服务14岁至40岁智障青少年和成人的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另外,智障人士的社会托管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康复几率,还可以使残疾人家属和亲友摆脱困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建议多种途径丰富托管服务
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的王处长告诉记者,目前市残联正在积极酝酿建立托管中心。托管中心建成后除了对他们进行继续康复外,再教他们一些钩、编、绣、剪、插、裱等手工操作能力,同时对智障残疾人实施社会生存训练。不过面对如此巨大的服务群体,光靠政府和市残联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市的残疾人服务工作需要社会企业、民间公益机构、社会爱心人士等多元力量的支持。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