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兰州市自闭症患儿无处就读 多数困在家中

2007/8/2 10:38:50 来源:兰州新闻网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这是一个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存在障碍的孤独群体,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律生活,不与人交流,他们被称作“孤独的天使”。

  根据发病率来估算,我市患孤独症(自闭症)的儿童约有上千名,不过,目前兰州市尚没有一家专门的政府性质的自闭症患儿学校,仅有少量民办培训机构,但因条件简陋,人员缺少而无法接受更多患儿。昨日,记者走近了这些孤独的孩子们。

  自闭症患儿无处就读

  张琴(化名)原来是某企业的普通工人,为了照看患自闭症的儿子田田,她两年前就辞职做了专职妈妈。她最大的希望是看到儿子能和邻居家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上学去。为此,张琴整整跑了3年,可是所有的学校一听她儿子患有自闭症便委婉拒绝。

  对于田田的情况,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对记者说,他们幼儿园里就曾收过一名自闭症患儿,别的家长一听到消息马上都到学校来抗议,他们不得已之后劝退了那名小孩。

  据悉,理论上,进入学龄的孤独症儿童可以在正常学校跟班就读或者就读于为智障者专设的培智学校,但实际上这两种途径往往都很难走通:进正常学校跟读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培智学校因为生源多、学校少而难以进入。

  大多“孤独”患儿困在家中

  1982年,“中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南京脑科医院教授陶国泰发表论文报道了4名儿童被确诊为孤独症,这是我国最早发现并确诊的孤独症患儿。至今,25年过去了,但社会并没有对自闭症患儿敞开胸怀,这些孩子往往因为无人接纳而困在家里。据了解,我市绝大多数自闭症患儿被“圈养”在家中。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走进社会,是自闭症患儿逐步认知世界的一扇窗户。但是我们的社会给予这些孩子的出路却相当狭窄。”我省著名精神疾病专家韩筱玉说。

  他们的内心非常丰富

  位于雁滩的兰州爱星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心是我市最早的自闭症患儿训练中心之一,创办于2003年8月,是兰州市残联下属的非盈利公益性机构,这里目前收留了20多名自闭症患儿。

  昨日上午11时30分,下课铃声响了。就在记者准备离开这里时,看到一个小女孩在一位老师的口令下,面对墙上一幅画有两个篮球的图认真地做着丢接球训练。当老师叫小女孩过来跟记者打招呼时,小女孩反应很慢、动作迟缓,注意力丝毫没有放在老师和记者的身上。张老师告诉记者小女孩名叫天天(化名),今年快十岁了,之所以做这种丢接球的训练主要是为了锻炼她的注意力和臂力。

  中心行政部主管张青青说,这些孩子虽然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存在障碍,但他们的内心一样阳光灿烂。训练中心“有心无力”张青青说,现在想要来中心接受教育训练的患儿越来越多,但由于中心师资力量有限及志愿者不固定,所以有十几名儿童只能在中心门外“排队”苦苦等候!张青青说,孤独症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为6周岁以前。中心很想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训练,但他们招募了好几次,志愿者都是无人来。他们是非盈利公益性机构,根本没有过多的钱招聘老师,他们希望兰州能建立专门的机构接受更多的患儿。

  记者感言

  多些包容少些偏见

  孤独症患儿的孤独并非是一个人的孤独。一个孩子一旦被确诊为孤独症,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被社会拒绝;在冷漠中,受围困的是整个家庭可能逐步走向抑郁、焦虑、孤独。让我们震惊的是,真正给这些孩子带来孤独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拦在他们与社会之间的那堵“看不见的墙”,这“看不见的墙”叫偏见。我们非常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多一点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才是兰州这个城市的精神品格。

  小资料

  孤独症的表现

  主要症状就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开始时会被误认为是弱智或性格内向,还有的孩子在一两岁时看起来很正常,到3岁左右才发现有异类表现。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他们会强烈抵制。孤独症对行为的影响,除了语言和社交困难外,还会在父母、家人面前表现得极为亢奋或沮丧。(记者 杨志彬 马文艳 马文君)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兰州市自闭症患儿无处就读 多数困在家中]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