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外叽叽喳喳,和同龄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可到家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要么低头不语,要么哼哈应付着爹妈的问话。家长们奇了怪,原来人来疯似的孩子怎么到了青春期以后不是逆反顶嘴,而是变得内向不语了。家长着急,生怕孩子憋坏,想尽一切非主流的办法奢望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惜人家根本不领情,反倒是吓得家长们以为孩子“心理有病”,四处求医问药希望把孩子的嘴撬开。可与焦躁的父母相比,青春期的孩子们淡定很多,他们说:“内向是假,自我是真。”其实,“在家沉默”也是孩子青春期逆反、彰显自我的表现之一,并没有家长想的这么可怕。
回答问题不超仨字 “不知道”成爹妈头疼字眼
青春期逆反,这个规律似乎已经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和接受,他们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已经不是小时候的臭小子乖丫头,顶嘴狂妄是常事;可很多父母能理解孩子的逆反行为,却对孩子的沉默无计可施,甚至怀疑孩子突然内向是不是“心理有病”了,还四处打电话“求医问药”,希望能把孩子的嘴撬开。
与这些急得团团转的父母相比,子女们倒是淡定许多,他们自诩“学校是话痨,在家沉默征”。早出晚归的家长只看到子女对着自己沉默,所以急得不行,生怕孩子憋出病来。更有不少家长提到孩子的“沉默不合作”,气就不打一处来。张女士的儿子今年高一,每晚回到家基本上就是低头吃饭,撂下碗筷就回自己屋,家长问话也是哼哈着答应。张女士说:“儿子平时回到家就很沉默,我问他有关学校的问题,比如说最近考试了没?他每次都说不知道,后来问他别的问题,得到的答案也是‘不知道’,‘不知道’三个字就是儿子回答家长问话的高频词汇。更可气的是,我们对他的‘不知道’回答提出批评后,人家孩子连这仨字都懒得搭理我们,再问他问题,他只是用‘嗯、是的’应付着,总之是回答问话时尽量不超过三个字。”
张女士儿子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起直接顶嘴逆反的孩子,家长拿这些不跟自己交流的孩子更没办法。为了从孩子嘴里套出话来,这些家长可谓什么招数都用了:有申请QQ号假装网友跟孩子聊天的,有拜托孩子表哥表姐窥探情报的,还有直接请老师出面指导的。可孩子们冰雪聪明,网上冒充网友的小伎俩被孩子识破,孩子和表哥表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老师出面指导更是无济于事,总之无论家长如何出招,孩子依旧紧锁心门,沉默示人。
假内向彰显真自我 沉默也是逆反表现
孩子上中学以后,逐步进入青春期的高潮期,其逆反特征也更加明显。如果说直接顶撞、你说东他偏说西是孩子明目张胆地与父母“硬抵抗”,那么少言寡语则是孩子与父母“软抵抗”,而后者更让父母不知所措。
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认识水平迅速提高,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喜欢自作主张。虽说初中生的生理发育非常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青春期的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此时由于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比孩提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也是他们成长的一种表现。可以说,原来直来直去大大咧咧的臭小子野丫头这时候就有心事了,所以家长才会觉着,过去爱说爱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变得沉默寡言,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且,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虽然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却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可,更愿意在“懂他”的同学面前高谈阔论,平等交流,而很多家长这时还是把孩子当成小孩儿看待,凡事都问个不停,甚至多次反复询问他不愿回答的问题,那孩子自然是“亲同伴,远父母”了。有几位刚上高一的女孩儿直言不讳:“别看我们在外面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一进家门立马没话。特别是不愿去奶奶家或姥姥家,他们老把我当小孩儿一样关心,也懒得跟他们辩解,我不说话便是。”由此可见,“沉默”正是他们彰显自我意识的利器。
孩子沉默不冷漠过度反应惹矛盾
虽说“在家沉默征”也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表现,但是很多家长还是将此事看得过重了。有人说,孩子不光沉默,还冷漠;有人说,孩子不说话,会不会得了自闭症,总之不少家长是病急乱投医,凡事瞎联系。
其实说他们“冷漠”,确实冤枉了孩子。张先生提起初二的儿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前两天张先生发烧休息,儿子放学后依然关门回屋,后来在张太太的“强迫”下,才过来关心了爸爸两句,可就是因为儿子上来只说“你好点了么”而没有称呼“爸爸”,张先生就把这些天的火气都发泄出来了,直说孩子冷漠不懂事。可小张不辩解,听了几句之后扭头就回屋了,只剩下张先生自己生闷气。后来小张告诉记者:“我并不是冷漠,只是不太好意思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看着妈妈将爸爸照顾得很好,我觉得沉默一下也无妨。”虽然小张不能用言语表达对家人的关心,但仍然会悄悄地干一些事儿,比如为了让爸爸避免重体力劳动,主动承担“换饮用水”的家务,只是做这些时都是悄悄的,从不声张。
某高一班主任赵老师也表示:“青春期孩子虽说对父母表现得好像很冷漠,但对同学、对集体很热情、很关心。相反,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沉默一味穷追猛打,甚至是连喊带吓唬地强迫他与自己交流,那才是彻彻底底将孩子推到了对立面上去,到那时,孩子不仅仅是不想交流,更是不敢交流。而沉默有时是亲子关系出现矛盾时,孩子为逃避矛盾、避免矛盾升级而选择的情绪表达方式,家长一旦不让孩子沉默,那就是逼着孩子与自己发生矛盾啊。”
至于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突然变得内向,其实这是假象,因为孩子在同龄人面前依然是“小话痨”,有时即使到家也短信电话不断。此时,家长常说的话就是:“哪儿来的那么多话要说,在学校不都说过了嘛!”可孩子也有交流的愿望,既然不愿同父母多说,自然很多话要对同伴诉说,这时家长不光要理解,更应支持,不然才真的容易憋出病来。
交流工具化是“吓跑”孩子的祸首
当很多家长自嘲地说与孩子交流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时,大家有没有想过,是否是由于自己希望了解孩子却总不得其法造成的呢?甚至可能是情绪太迫切而造成了反效果。所以到底如何做才能让家长的好心得到孩子的理解,从而进行有效沟通是最重要的。
上文中曾提到有家长冒充网友与孩子在网上聊天,这说明家长还是希望通过一切方式与孩子交流的,只是“伪装”这方式,不仅事倍功半,被孩子识破后还不好收场。如果您无法和孩子进行言语沟通,那么就把您想说的话写下来,和孩子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交流,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或者以真实身份和孩子上网聊天,聊聊他们喜欢的明星、新闻,互相发些有趣的链接,在虚拟世界和他们打成一片,现实生活中孩子和家长的话题自然就多了起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父母“交流工具化”,每日与孩子说的话都大同小异,无外乎就是“今天学什么了,什么时候考试,成绩怎么没长进”那几句话,总之是三句话离不了“学习”二字,好不容易炒俩好菜让孩子补补身子,临了还得说“多吃点补脑子,才有精力好好学习”。总之在父母眼中,仿佛只有与学习有关的谈话才是有效交流。可换位思考一下,孩子一天都在学习,好不容易回家了,自然不愿意再复述白天的内容,就如成年人也不愿回家后和亲人汇报工作一样。尤其是一旦说些同学的趣事,就会被父母认为是“闲白儿”而打断,时间长了,自然孩子什么话都不愿和家长说,万一闯了祸,更不敢吭声。
因此,希望家长不要把交流内容和方式想得太单一,其实一起买菜,一起去路边摊吃早点,哪怕是一起遛弯的时间都是亲子交流的最佳时机,这时双方都处于很放松的状态,情感自然流露,大人说的,孩子也听得进,而由于在一起做共同的事,孩子要想完全沉默也是不可能的。
总之,家长眼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就是孩子眼中挺大的事儿,只有抓住这些鸡毛蒜皮,孩子明天真的有什么解不开的困难才会告诉你,向你寻求帮助。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