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中心老师向家长介绍情况
他们是教师,却可以称得上教师队伍中最特殊的一群。也许,和学生说上一百句话也得不到一句回应;也许,一个词要教上千遍,学生才能含糊地说出来……3月25日,记者跟随体验孤独症康复中心一天的生活,为您讲述一个孤独症特教老师的艰辛和快乐。
5:30,轻音乐调状态
刘妮妮是城阳区圣之爱康复中心的一名老师,今年25岁的她已经和孤独症患儿有了四年的接触 。大学期间,身为志愿者的她第一次走近患孤独症的孩子,从此和他们结缘 。“我知道做这行苦,但是对这些孩子,怎么说呢,更多的是心疼。”3月25日早上七点半,刘妮妮在上班的路上这样对记者说。
2009年大学毕业后,学法学的刘妮妮应聘到城阳圣之爱康复中心,成了一名正式的孤独症特教老师。刘妮妮给记者列了一张她的时间表。每天早上5:30准时起床,醒来后打开音乐,洗脸刷牙。“当特教老师后,每天早上都听听音乐,我放的是轻柔的音乐,这样能把心情调节到合适的状态。”
8:30,连上三小时课
早上八点半之前,刘妮妮来到康复中心,换好工作服准备一天的工作。这个中心共有二十多个孩子在接受治疗,大部分是孤独症患儿,症状有轻有重,他们每天由家长陪着来接受训练。不同的是,他们的课程是音乐、个训、感统等在大多数人看来简单而重复的内容。“患孤独症的孩子神经发育不全,这些课程的作用就是促进他们的神经再次发育。就像是一扇门关上了,得把它再打开。”但打开这扇门的过程,却是艰辛非常。
刘妮妮是七个孩子的班主任,负责给他们上“个训”课。所谓个训,就是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启迪他们基本的认知能力。患孤独症的孩子注意力最多能集中20分钟,因此每堂课的时间设定为20分钟,每个孩子每天要上三堂课。孩子每小时一换,不变的是坐在教室里的老师,要连上三个小时,老师基本没有课间休息,有时一上午连去洗手间都顾不上。
12:00,两个素菜,一碗清汤
中午12点,康复中心的午饭时间到了。记者跟随刘妮妮走进教室旁边的一间小屋,这里是他们的厨房和餐厅。厨房里,刚才在授课的几位年轻老师戴上围裙变成了做饭师傅,用小盆炒好菜,分进每个餐盘里。记者看到,老师们的伙食是一份素炒大头菜、一份炒青菜,和一碗飘着蛋花的清汤。
13:00,各种重复、各种状况
第一位学生是八岁的小杰(化名)。刘妮妮拿着一摞卡片向小杰一张张地展示,每拿出一张新卡片,都要问他,这是在干什么?“穿鞋。”孩子含糊不清地回答。“真棒!”每说对一个词,刘妮妮就大声地鼓励。但是更多的时候,一脸迷蒙的孩子似乎并不知道老师在做什么。“洗-衣-服,洗-衣-服,洗-衣-服。”刘妮妮慢慢地重复三遍,如果正巧赶上小杰精力集中,他会跟着老师应和一声。在一堂课的20分钟里,除了一遍遍地向小杰重复卡片上的内容,刘妮妮还要一刻不停地应付他的各种小动作。东张西望、手脚乱动、不时发出各种声音、搂住老师的脖子笑……刘妮妮必须大声说话吸引他的注意,帮他把手脚放好,孩子听话的时候,她就拿出糖果来鼓励他。
“患孤独症的孩子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的要唱歌、有的要逗他、对缺乏亲情的孩子要亲亲、抱抱;他们也都有各自的特殊行为,有的孩子有暴力倾向,有时候前一秒还跟你笑,下一秒就一巴掌扇到了你脸上。”刘妮妮给记者指了指脸上的两个疤痕,那是从前被孩子抓伤的。
16:00,打扫卫生、写档案
下午四点,孩子们结束了一天的训练,由家长带着回家了,老师们又换上了另一种身份。“上完课要打扫卫生,康复中心资金困难,这些也是我们自己做。”擦桌子、拖地 、摆放器材,收拾妥当后再用喷雾器喷上消毒液,每一步都做得很细心。刘妮妮拿出一个本子,在上面认真地做着记录。“这个是孩子的课程笔记,每个孩子在康复中心的每一天都要记下来。”
记者手记
他们呵护着不一样的童年
和孤独症患者、家长的交流很多,近距离地接触老师们,还不多。凭想象觉得孤独症特教老师是个艰辛的职业,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苦行僧一般。体验之后才发现,这些老师们怀有的,是近乎神圣的信仰。“这些孩子很可爱,心地都非常纯净。”“几天不见孩子们就想赶紧回来,离不开他们似的。”
与工作内容相伴的,还有简陋的工作环境。记者了解到,这所民营的康复中心经费完全来自家长们支付的学费,每月支付完教师工资、水电及其他费用后所剩无几。由于中心的暖气供热不好,兰院长想在大厅里加一堵小墙,安一排暖气。而修墙的砖头竟然需要老师们自己搬。
采访结束后,兰院长对记者说,砖有了,暖气却还没有着落。如果您有暖气片、电脑可以捐献,请拨打电话18663998336联系记者。 文/图 记者 田歌颖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