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小班的丁丁(化名),会自己读完一本故事书,可妈妈却发现,孩子总不敢和她目光交流,还经常独自躲在角落,一种不安泛上心头;当医生诊断,说孩子有轻微孤独症和感觉统和失调时,家长再次被焦虑和恐慌包围。本期“家有儿女”,记者偕同家长、园长、心理专家,一同聚焦这个疑似“自闭症”孩子。
记者观察
3月3日早上8时30分,温州市六幼分园门口,丁丁牵着妈妈的手,眼里泛着泪花。当妈妈承诺可以坐在教室后面看他上课时,他的情绪明显稳定,愿意跟着老师做课前运动。他开始用眼光追逐老师,只是手部动作有点跟不上趟。上午第一节是数学活动,一个小狗请客的数量连线题,引起了丁丁的兴趣,他缓慢举起了手。在动手环节,丁丁会很快告诉老师谁和谁连线,可能是手部力量不够,丁丁一把抓着画笔,连出的线条模糊不清。第二节体育活动,小朋友排队时,记者注意到,丁丁没有理会原本应该和他牵手的小女孩,而是主动拉住了幼儿园阿姨的手。这节活动,老师带着小朋友玩呼啦圈游戏。开始,丁丁没跟着小朋友们玩坐圈游戏,倒是多功能厅背后放大的电脑屏幕,牢牢地抓住他的视线,一直到快节奏的兔子跳游戏开始,丁丁的注意力才开始回归。
班主任范老师反映,上学期刚入学时,丁丁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不与老师讲话,会一个人躲在角落,有时甚至会把整只手塞到嘴里。几个月后,孩子开始愿意和老师沟通,上课表现也有明显好转,但和同学交流经常会用拉衣服、拉帽子等方式,很少能用语言交流。不过老师也发现,孩子的记忆力不错,全班每个孩子的学号与名字他都能背上来,数学能力也比同龄孩子稍强。
家长反馈
妈妈反映,丁丁13个月时会独立行走,但缺少了爬的过程。2周岁时,丁丁才开口说话,但一发不可收,学说话的同时,还主动要求妈妈把这个字笔划写给他看,不经意间学会了汉字的所有笔划和几百个汉字。现在,一些简单的故事书,他可以独立阅读。30个月时,丁丁玩过一些数学玩具,能轻松应对10以内加减运算,并对《三字经》发生兴趣,一旦自以为掌握后,会马上转移兴趣。
“三周岁起,丁丁的脾气变得越发倔强和不听话,他不喜欢和同龄孩子玩,经常自言自语,看动画片害怕时,会钻到角落连我也不许靠近……”谈话间,妈妈的语速明显加快,眼眶也开始泛红。
去年11月,困惑的妈妈无奈带孩子去某医院心理门诊作检查,医生诊断为轻度自闭症和感觉统和失调。
专家诊断
要从细节处读懂孩子
刘朝君(康宁医院朝君心理工作室主任)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出现各种问题,关键在于家长如何解读如何引导。据我观察,丁丁心理方面很正常,他属于思想型的孩子。有时思想会快于行动,他的自言自语都是思想的表现,一般他总要先观察别人的行动和反应后,再做出行动。这类孩子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很强,但有点像猴子掰玉米,感觉自己懂了后就会失去兴趣,持续力不够。
听课一上午,我注意到几个细节:一是孩子每回答一次问题,都会转头看妈妈,还会说:“妈妈,我好了!”二是,孩子上楼梯时,他会选择与自己认为最安全的人牵手。这些细节其实都说明,孩子缺乏足够的自信,安全感不够,他急切想得到妈妈的肯定。生活中妈妈是不是鼓励得不够多而要求很多?
每个孩子都有权力和别人表现不一样,而家长却总是接受不了孩子的与众不同。其实孩子一上午的表现很正常,活动都能跟上,偶尔开个小差也符合这个年龄段的特征。但我可以感觉到,妈妈有着明显的焦虑,是为孩子不听话还是不如同龄孩子优秀?如果妈妈经常指出孩子的缺点,无形中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当然妈妈的焦虑还来自医生的诊断,其实心理检查的结果有时和孩子的配合度很有关联。如果现在就给孩子扣上一顶帽子,生活和教育的天平可能就此倾覆。感统失调可以做一些运动练习,但“自闭症”的治疗药物都有副作用,要谨慎取用,只有妈妈的爱与耐心是最安全最保险的“特效药”。
建议妈妈对孩子少一些怀疑,多一些信任,多观察孩子,读懂他的动作语言,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安全的妈妈!
邓慧敏(六幼园长)
我感觉类似“儿童自闭症”、“多动症”的检测都只是参考数据,家长不能把它当作“救命稻草”,一定要自己观察比较,再请教教育专家。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发觉孩子出问题了,其实孩子只不过是家庭教育问题的呈现者和代言人,真正需要转变的往往是家长。
幼儿园不能也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特殊孩子。尽管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有时是家庭教育的原因,但老师一定要在能力范围内,用爱去感化孩子,尝试各种方法转变孩子。只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孩子的转变只是时间问题。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