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浙江网5月16日电 在杭州一些特殊教育机构,有一批来自全省各地的自闭症孩子,他们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正常与人沟通交流;他们的父母,为了开启孩子心灵的窗口,来到杭州租住在康复中心附近,在早出晚归接送孩子的同时,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家庭训练教育的重任。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进省残联下属的自闭症康复机构,聆听了自闭症康复机构专家和孩子家长的心声。
识字近千却不会认人
今年3岁的可可,来自丽水景宁。乍一看,他与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但仔细一瞧,却感觉到了异样,他似乎不看他人的眼睛。叫他的名字,他也从不答应。
在省残联自闭症康复中心,可可的妈妈柳女士告诉记者,可可25个月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他看到电视上的广告,突然跟着读了起来。全家人惊喜之余,却也泛起了一阵疑惑:可可说话的时候从不看人,即使叫“妈妈”的时候,也不看他妈妈。
“他很喜欢看字,老是拉着我的手,指着字让我给他读。吃饭的时候,也喜欢在那里翻书。现在,他已能认近千字,就是不肯与人交流。”后来,柳女士感觉不对劲,人家小朋友喜欢看图片,可可却喜欢看厚厚的书,那些简单的字,只要听人念过,不教他都认得。
有着这么强文字记忆力的孩子,但在认人时,却很难记住,可可来康复中心3个月多了,虽然老早记住了班里多个小朋友名字,但一直无法把名字与人对上号。
现在,柳女士为了照顾儿子,请了长假,在康复中心附近租了房子,每个月的房租费与学费、生活费要四五千元。她说,虽然丈夫也在上班,但每月只有近2000元工资,给儿子治病根本不够。
每天骑车20公里送儿康复
在康复中心,家住海盐的吴女士一谈起自闭症儿子,眼泪就流了下来。
吴女士说,2008年11月,2岁的儿子确诊为自闭症后,她和老公都呆了,天天以泪洗面。吴女士说:“2009年2月,孩子在省残联康复中心报了名。我和老公辞掉了老家的工作,带着从亲戚那里借的1万多元钱来到杭州,边打工,边为儿子康复训练。
“为了省房租,我们不得不住在离康复中心20多公里外的亲戚家,每天早上都得5点起床,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那边。有时,自己都顾不上吃饭,放学后骑回家,还要买菜,烧饭,洗衣服。有时候常常因为要照顾儿子,把菜都烧焦了。”
现在,在康复训练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孩子进步很大,从一字不会说,到现在会叫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了。(记者 孙连兴 通讯员 陈平 田庆 戴惠芬)
孤独症儿童:浙江有1万~3万人
根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省0至6岁患孤独症的人数,约有1万至3万人左右。
孤独症谱系儿童中,有30%左右的孩子智力正常或部分超常,这些孩子大多在普通幼儿园和小学就读。
省残联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主任孙爱珍告诉记者,孙主任说,像可可这样的孩子,患了孤独症(也就是自闭症)后,患儿与他人沟通存在问题。对他们的最佳教育时期,是在0—3周岁,或3周岁。对患儿的教育训练方法,也不是讲道理式的,而是引导他们从具体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的认识,增进人与人关系的意识及学到必要的技能。这样的教育治疗方式,需要父母、师长及全社会给予长期的关心和包容。
爱心助残热线:(0571)89937125、89939979
单位: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开户行:农行杭州竞舟支行
账号:
322—020501040000518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