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正在组织孩子们学习比较难发的音节。
孩子正做发声练习。
一年中最为寒冷的这个时节,我们惦记城市中那些最需要温暖的人。雨雪飘飞,他们有足够的御寒用品吗?春节将至,他们有什么心愿?本报和汉网联手推出“长江公益·圆梦行动”,动员社会爱心单位和人士,为爱心康复中心的孩子圆梦。希望通过我们的善意与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身在这座城市的真情与美好。
伸出你的手, 伸出我的手,捧出爱心,送去温暖。这个冬天,因为你的奉献,这些特殊的孩子会感到暖意融融。
“竹子开花罗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这世界,我和你生活在一起。”每当眼前的孩子艰难地用5分钟唱完这首普通孩子只需1分钟唱完的老歌,李军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
42岁的李军原是武汉一所特教学校老师,因为小儿麻痹症从小走路不便,多年的残疾让李军深知个中滋味。
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李军下决心一定要帮帮他们。2004年6月,李军在硚口区省柴小区内创办“爱心康复中心”。
一些孩子家庭困难,连生活费都无力支付,更别说训练费用,李军免费收留下来;康复中心举步维艰,李军卖掉唯一的房子维持;为让已经康复的孩子进入普通小学学习,李军跑遍区内每一所学校……
在“爱心康复中心”的34名孩子,就像歌里所唱的熊猫宝宝一样,即使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只要能在康复中心里生活就已经很开心。
又是一年春节到,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李军却最难熬,“我渴望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小小心愿,却无力实现,如果真有仙女,希望能圆这些‘被仙女遗忘的孩子’一个梦!”
对李军在电话中所说的住宿条件,“一间70平方米的房间挤下20张高低床”,记者一直很难想象,直到亲眼所见。
早已锈迹斑斑的铁制高低床,见缝插针地摆在中心一楼的两间大房内,床上的铺盖单薄,棉絮隐约含有底楼的湿气。
房间内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只有进门的墙上挂着一台空调,“这只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开一小会儿,我们这的电费1元钱一度,用不起。”
5岁的重度自闭症患儿熊浩正因为尿湿裤子,被老师带回房间换衣裤,记者问他:“冷不冷?”
熊浩一双大眼睛望着记者,想想后回答:“手冷……袋子……”见记者不明所以,李军忙在一旁解释,“手冷的话,用电热水袋子捂一下就暖和了。”
李军告诉记者,因为宿舍太拥挤,不敢用电热炉、煤炉等取暖设备,中心有6个电热水袋,让孩子换着用,“每个孩子一个的话,电费也负担不起啊!”
李军说,孩子穿的衣服大部分是爱心人士或机构捐的。天气冷,孩子常尿裤子,一换得一身。
李军告诉记者,康复中心原是社区办公用房,占地面积不到100平方米,为让更多的孩子进入中心治疗,将一楼3/4的面积隔成寝室,有时将两张高低床并在一起,睡3个孩子;2楼的8间教室,每间都不足4平方米,中心没有活动场所,孩子们做游戏、看电视全在2楼。“目前,还有13个孩子在等待进入中心康复。”
自闭症患儿睿睿由奶奶牵着来中心报到,他终于在排队等待1年半后进入中心进行系统训练,奶奶告诉记者:“武汉‘公办’智障康复机构太少,而且不收自闭症患儿;‘民办’的康复机构收费又太高,读不起。可如果不训练,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就耽误了。”
“由于条件有限,每每看到家长带着智残的孩子来中心求助,那期盼的眼神,让人揪心,可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啊!”49岁的罗佩娜老师是中心的元老,每想到这,罗老师禁不住哽咽。
当问到老师们新年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老师不约而同地说:“盼望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给孩子上课!”
“其实现在有部分‘公办’特教学校的教室空闲,而且‘公办’学校的康复设备较全,如果可以让我们使用,孩子的进步会更大!”李军眼里满怀期待。
培培是“爱心康复中心”年龄最大的智障患者,虽然今年已27岁,可身体发育却像十五六岁的孩子,刚来中心时培培仅能生活自理,无法通过语言表达想法。
经过4年多的康复训练,培培不仅能够说出心中的感受,还能在空闲时间帮老师晾晒衣物、盛饭端菜。
见到培培是2008年的最后一天,她看到有陌生人来到康复中心,显得特别紧张,可能因为她是中心年纪最大的患者,又想极力表现出镇静。
记者采访时,正是康复中心准备晚饭的时间,其他孩子都在打闹玩耍,培培则一声不吭地帮老师盛饭,并将盛好的饭送到其他孩子手中,饭上盖着一层菜,素烧萝卜和大白菜河虾汤,几颗河虾是碗里唯一的荤腥。
待所有的孩子都分到饭后,培培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刚吃几口,旁边7岁的祝琪转向培培:“我还要吃虾子。”培培立即将自己碗里所有的虾子都挑给祝琪。
“等我以后有钱,要带老师和同学一起去吃肉、尝大餐。”这是培培和记者说的唯一一句话。
教室是由一间大房里隔出的一个个小间。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