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 走进自闭症孩子的世界
感觉是什么?流泪是什么?爱是什么?包容是什么?在封闭的世界里,他们的心麻木了,就像星星的孩子,被封锁在另一个星球,不为世人所解。不会笑的孩子
5位老师,10个孩子,15名志愿者,12月5日下午西安北枣园村的一栋小二层中,欢声笑语不断传出窗外。志愿者们和老师们拉起手站成两排,用歌声和舞蹈将孩子们圈在中间,引导他们用声音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
“来,我们做个找硬币的游戏。”老师大声喊着。对这些孩子必须大声说话,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屋里的每个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上帝最好的礼物,但上帝又赐予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自闭症儿童。
5岁的妞妞,虽然被妈妈抱着竭力跟人群接近,可她的两眼却始终盯着墙角,露出无法让人读懂的眼神;6岁的小壮,满脸笑意地在场地上蹦蹦跳跳,异常活跃,其实这过于频繁的动作和旺盛的精力,正是把他和正常孩子区别开来的标志;2岁的小明明,长得虎头虎脑,一双睫毛很长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但他不会笑,一直试图从妈妈怀中挣脱,想远离这个“嘈杂的环境”。
跟着志愿者一起翩翩起舞,15岁的嘉铭脸上慢慢有了笑容。“跳得真棒。”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他害羞地低头微笑。
“嘉铭现在恢复得很好,能跳舞、做简单的游戏了。”培训中心的丁老师说。随后她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6岁的男孩小小——那是她的儿子。创办这个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儿子接受到更好的训练。
“千千爱”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丁老师说,自闭症儿童需要外界不断地来刺激,需要连续性的各种训练,否则,他们将慢慢地变成痴呆。
难以进入的内心世界
“一谈起自闭症儿童,许多人以为这跟成年人的抑郁症差不多,其实完全不一样。”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其实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是婴幼儿因为大脑结构异常而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在出生前或生产过程中就已经注定了。丁老师说,精神分裂症儿童是力图从这个世界逃出去,而自闭症儿童是不曾进来过;弱智儿童是想学但学不会,但自闭症孩子是根本就不愿学。
典型的自闭症通常在3岁前发病,父母最早注意到的是孩子不说话,随着孩子成长,问题越来越明显。要么孩子不会说话,要么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即使说话,也往往是“鹦鹉学舌”,或是无人能懂的“外星语言”。
与志愿者联欢活动中,6岁的薇薇一直呆在教室的角落。志愿者林旸一个劲儿给她加油、鼓励,但任由大家怎么和她说话,她始终低着头。这是“星星”们的另一个特点——目光游离,很少与人对视。他们常常会表现某种刻板行为,比如有的孩子总是转圈;有的爱好很怪异,如喜欢牙刷或空调外机。“他们很少玩玩具,喜欢独自玩。即使和小朋友玩,也仅仅是跟在别的孩子后面来回跑动。”丁老师说。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严重社交障碍和对环境的奇特反应,都是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特征。
每一个这样的儿童,都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一个世界,而这也成为人们无法走入他们内心的最大障碍。研究推测,自闭症可能与遗传基因、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医学界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早期干预很重要”。
坚强的母亲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跟孩子们互动完之后,志愿者们唱起了《感恩的心》。辛璐听到这温情的音乐,忽然间红了眼圈,她说:“我最受不了这种歌了,一听就想哭。”38岁的辛璐,一直是个要强的女人。2岁半儿子的忽然发病,让这个生活优越的母亲开始体味了生活的磨难。带着儿子四处训练治疗,北京、上海、青岛,一住就是大半年。20万高额的治疗费一天天被花出去,换来的也许只是正常孩子根本不需要学就能清晰表述的一个字。
儿子刚刚患病的半年,辛璐每一天都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她夜夜失眠。“不可能痊愈。”“不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脑袋里越来越清晰的概念,让这个母亲每分钟都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年之后,辛璐逐渐认识到儿子可能永远都不能成为正常孩子,但她没有放弃。儿子每一点进步,都成为支撑辛璐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说起儿子她难掩心中的成就感:“我儿子很帅,他已经上小学了,他很棒。”
小明明今年2岁7个月,是这里最小的孩子,妈妈王梅接受这个现实也只有短短两月时间。刚刚说起孩子的事,王梅就抑制不住满脸泪痕。
“我当时就觉得天塌下来了,不想活了。”王梅抹着眼泪。为了给孩子治疗,王梅一家人从汉中搬到西安,租住在附近的北枣园村中。丈夫打工,她带孩子,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帮助孩子进步也许是妈妈一辈子要做的功课,王梅说自己会慢慢坚强。
凝视着儿子,王梅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忽然眼含笑意:“我儿子特别喜欢认字,对声音也很敏感,老师说他恢复条件不错。”
在培训中心,妈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宝宝你真棒!”妈妈们是在鼓励孩子,更是在为自己打气。而大家最乐于交流的话题便是,很多小“星星”都有惊人的天赋,一些自闭症儿童有特别强的记忆力,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比如数字、年代、地图形状、英文单词和很久以前去过的地方等等。
-特殊的教育
一声“妈妈”也许要教上万次
在各种自闭症儿童培训中心,老师们挂在嘴边的话同样也是:“你真棒!”“其实教这些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但是你得忍受一次一次的重复,还要不停地赞许。”刘艳是“千千爱”培训中心的老师,在课堂上,她不时用沙哑的声音、夸张的表情,跟孩子们交流。“我的表情必须夸张,声音也要很大,才能引起这些孩子们注意,把他们游离的眼神拉回现实。”刘艳说。
24岁的刘艳从事特殊教育行业有5年了,她最初并不知道有特殊教育这个行业,也不知道有自闭症这种病。后来,村子里有一个小孩患病,当她看到小孩那种与世隔绝的眼光、小孩父母痛苦的表情时,这个年轻的女孩毅然决定去北京一家专业机构进行学习。
最初接触自闭症孩子,她觉得这些孩子眼神空洞、茫然、非常可怜。她曾教过的一个孩子从来都没有哭过,忽然有一天,那个孩子一直在掉眼泪,却没有办法说出话来,谁也不知道他怎么了。
一旁的刘艳瞬间有种电击的感觉,她忽然间明白了“星星”内心的渴望。“教他们语言,我要求不多,只希望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表现出来,这就足够了”。
目前刘艳主要从事语言、认知、理解和行为规范这方面的课程。她深知对自闭症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放弃。有时,一个发音需要教一个月,一声“妈妈”也许要重复上万次,都没有成效。
同样,一个简单的穿衣服动作,老师要帮孩子们分解成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步骤,如“拿起衣服”、“提到空中”、“翻转到背后”、“披在背上”,通过这样一次次重复一遍遍的强化,让孩子通过模仿来学习。
等到忽然有一天,孩子们在无意中发出这个音来,或者学会了一个动作,刘艳心中会一下子就被幸福填满了。
在给孩子们教语言的时候,教得最多的应该就是“妈妈”这个词了,为了让孩子叫一声“妈妈”,也许要教上万次。刘艳说,有时候她在教孩子们喊“妈妈”时,经常被孩子叫成“妈妈”,这让还没有结婚的她感到有些尴尬,但更有一份欣慰。
个训,将“星星”拉回现实
“飞飞:早操 运动 个训视觉 团组课;妞妞:早操 个训视觉 运动 团组课……”
在“千千爱”培训中心运动教室里,老师们用花花绿绿的纸片,将孩子们的课表整齐地粘贴在墙壁上。每个自闭症的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针对他们而设置个性化课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动课上,9岁的飞飞被老师要求着不停地拍打篮球,拍两下,一只脚要迈过球一次。“不要停,继续!你很棒,继续!”由于自闭症儿童在脑部运动中枢普遍发育不健全,肢体感知、协调就成为训练他们的关键一环。爬行、蹲走、跳床、前翻后翻这些非常普通的行为,自闭症儿童常常需要常年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个训课则包括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言语、发音、指令以及数字概念,简单的一个“撕纸”游戏,可能培养孩子的模仿和手眼配合,这也成为老师们经常使用的训练方法。“妞妞,你来走迷宫!”在妞妞的面前,老师摆上了一张非常简单的“冰淇淋迷宫”,要求孩子不要碰到迷宫的墙壁,用笔走到出口,“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对边界识别能力”。
强强今年7岁,4岁时开始到机构训练,辗转北京、青岛、重庆等地,到这里时6岁,只会几个单音a、i、b。能唱数1-10,吐字不清,遇到困难时会打人、掐人。生活自理能力差,注意力大概15秒,回避他人的目光,运动能力很好,但是坐不住。经过评估后,老师给他做出了第一阶段的训练计划。
第一步,调整注意力与坐的能力,在个别训练时老师要求他“看着我”。不看时,拉着他的手指老师的鼻子,如果他看了就及时夸张地奖励。跟他玩游戏,先让他坐下几秒、几十秒、1分钟、2分钟、5分钟……达到老师的要求后奖励他看最喜欢的图片。三个月后,他就能跟随老师的指令,盯着老师的动作做模仿操,一节课半小时也可以坚持下来。
第二步,教发音,训练注意力和配合意识。强强进步很快,现在可以说4到5个字的句子,如“我要喝水”、“我要看图片”等。
第三步,通过运动来解决手眼的配合能力,拍球、丢接球、数数,逐步地在个别课上让他点数、边点边数,最后报总数。在得到肯定之后他能很高兴地配合,在数与物对应方面也能做得不错,他的行为问题如打人、掐人等减少了。
第四步,解决自理问题。老师在学校教脱衣服,回去家长也教脱衣服。现在强强已经可以穿外套、裤子,偶尔会把正反弄错。从刚开始手把手地夹大纸团,到小纸团,到花生米,到绿豆,现在已经学会用筷子夹面条。
豆豆今年6岁,3岁半时被诊断出自闭症。当时,他全身僵硬、声音细小到几乎听不清,会说3-4个字的语句,哭闹,精神差、运动能力差,极少回答老师的话,不会跳,吃饭时会用勺子,但撒饭现象严重,不会使用筷子,大小便不能自理。
经过半年的训练,豆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身体也逐渐松懈,跟老师与家长说话的声音明显提高,甚至跟陌生人说话也不紧张了,能说到7-8个字的长句子,主动表达需求,跟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很好,极少哭闹了。现在他会握笔走简单的迷宫、做简单的手部游戏、剪线条、仿绘几何形状。
-星星的未来
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自闭症儿童大约在10.4万左右,并每年以1.5万的速度递增。中国残联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把自闭症患者列入残疾人行列,并计划在31个试点城市开展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
刘艳说,2至6岁是自闭症最佳治疗时机,越早治疗越好,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基本上每个孩子都会有进步,应该允许孩子们按他自己的步伐去开启自己的心扉。
只要治疗得当,几乎所有孩子都能有或多或少的进步。美国自闭症患儿天宝葛兰汀,无疑是这些孩子中的传奇。
幼时的天宝,也曾迷失在自闭症的国度,但最终却成为一位拥有博士学位,国际知名的畜牧处理设备建造专家。
更可贵的是,她通过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写出了《星星的孩子》一书,使我们能够窥见自闭儿的内心世界,并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帮助他们。而这也是第一本由自闭症患者自己执笔来描写他们内心的书。
书中提供的借鉴方法,以及各种训练机构发明的新型措施,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无疑是最大的福音。但让许多家长感觉无奈的是,许多特殊的疗法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也是困扰“千千爱”培训中心两位创办者的问题。目前由于北枣园村面临拆迁,培训中心苦于资金短缺无法正常运转,丁老师说,希望更多的社会人士能够一起来关心这些孩子。《华商报》记者 王宜墨 实习生 惠姣
《华商报》记者 董国梁 摄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