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捆绑儿童心智的镣铐

2008/1/7 9:26:48 来源:www.61zhaosheng.com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在耶鲁的儿童研究中心里,3岁的麦克健康、漂亮却又显得落落寡欢,他对电视里的芝麻街节目不感兴趣,对工作人员吹泡泡的游戏也只是偶尔地看上一眼,而更多的,他被一面镜子所吸引,他瞪着镜子,不停地摸它,还用舌头在上面舔来舔去……
  他的父母告诉研究人员,自从17个月时患了耳部感染和感冒,他正在发育的语言能力便开始退化了。在儿童室里,他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周围的一群大人对他来说仿佛并不存在。 当一个研究人员俯下身去胳肢他时,他茫然地笑了并扬起了脸,人们时才看到他的蓝眼睛里闪烁着一点光芒。
  自从60年前被医学界确诊以来,孤独症一直是令人极为费解的儿童疾病,它的病因至今不明,只是在最近,研究者才稍稍揭开了一些它的神秘面纱。
  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发生和大脑的某些机制有关,比如患病的儿童更易于关注日常物品,而正常的儿童更喜欢注意人的面孔。患病儿童的脑部扫描也提供了一些研究线索,通常患孤独症的儿童在出生后的某段时期里,大脑比正常儿童稍大一些。这些研究进展令专家们相信,将来会找到一些有效的药物治疗孤独症的手段,以逐步取代现在流行的高强度的行为矫正治疗。
  孤独症曾一度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种。1943年,肯纳博士在一篇经典的论文里这样描绘孤独症:患病儿童不断重复地做一件事,他们对孤独和单调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有时还会自残。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无能为力的父母只能看着心爱的宝贝渐行渐远。
  不过,这样的观点如今有了极大的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专家曾将孤独症归罪于儿童缺乏父爱和母亲的关怀,但更多的研究使大家认识到,孤独症同基因以及脑部的异常发育密切相关,同时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肯纳博士曾认为孤独症是富裕家庭的专利病,但如今的研究却发现,孤独症并没有所谓的阶级界限,并且精心设计的试验已用于低龄幼儿的诊断,比如利用研究生日聚会录像上婴儿的表现,专家们已可以诊断出一岁以下的患儿,而先前诊断的极限是4岁。
  孤独症的典型特征是语言能力发育缓慢,与人交往能力有障碍,但他们所表现的形式又是各式各样的。这正像耶鲁大学的儿童心理学教授沃克玛博士所描述的那样:当你走进有100个孤独症患儿的房间时,你首先惊讶的是他们竟是那样的不同,但稍后,你又会伤心地发现,他们又那么类似。
  一些患儿可以上正常的学校,而另一些只得上特殊学校;一些孩子可以流利地说话,另一些孩子却总是沉默;一些孩子最终完全和外界隔绝了,也有一些孩子则成功地从自我囚禁中逃了出来。数据显示,有15%-20%的患儿可以康复,并最终独立地工作和生活。
  是什么导致了孤独症呢?10多年来,研究者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不过,这些解答往往来自于临床观察,很少触及大脑的生理层面。只是在最近,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
  一个研究组开发出了一种仪器,可以在人们看东西时跟踪他们的眼部运动轨迹。利用这种仪器,研究者把被试分成两组,一组为孤独症,一组为正常人。两组被试同时看一部1967年的老电影片断———《谁害怕维吉利亚·沃尔夫》。
  眼部跟踪显示出了两者之间极明显的差异性,当其中的一个场景———男女主角接吻的场景出现时,正常的观众都在注意两位演员的拥抱,而孤独症患者却都把眼睛转到了别处,其中一人紧盯着背景中的一个门把手。
  这样的研究暗示着,可能从出生以后,孤独症儿童所形成的对外部世界以及对他人的感知,便与正常人不同。在正常的发育中,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微的场景都潜移默化地帮助婴儿形成对成人世界的感知,但当某种原因阻碍了大脑的正常发育过程时,儿童感知的发展便被扭曲了。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人们发现正常人看到其他人的面孔时,其大脑中一个叫梭状脑回区的部分便被激活,这便使得正常人对人的面孔有格外的兴趣。但当把陌生人的头像展示给孤独症儿童时,扫描发现他们的梭状脑回区是“沉默的”。
  孤独症患儿认知人脸的方式同正常人认知物品的方式是相同的,因而,当把人像头朝下掉过来时,他们往往会辨认得更快一些。多数患儿只有在看到母亲的面孔时,他的梭状脑回区才像正常孩子那样被激活了。
  在做了大量的对比研究之后,耶鲁大学的专家们认为,梭状脑回区很可能是人脑掌控社交行为的重要部分,它同诸如恐惧、焦虑及喜爱等人类基本情绪密切相关。
  由于在过去的20年间,所诊断出的孤独症患儿的数量急剧地增加,因而人们对其成因的争论也日加激烈起来了。
  一部分学者认为,并没有特别的原因使患儿增加,确诊数量的上升只是由于诊断手段的改进以及诊断标准的改变。
  与此同时,更多的研究者则认为,孤独症确实有蔓延的趋势,其中基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研究显示,对于同卵双胞胎来说,其中一人患病后,另一人也患病的概率是60%到85%,而对于异卵双胞胎则只有10%。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环境作用。多年来,人们提出各种可能的原因,比如母亲孕期受到风疹感染或服用镇静剂、各种儿童疫苗的使用、病毒感染等。
  但所有的研究都在进行中,最终的研究结果也许要等许多年以后才能得到。(编译自《纽约时报》)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捆绑儿童心智的镣铐]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