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眼睛,流露出的却是呆滞的眼神。拉着孩子稚嫩的小手,听着孩子口齿不清的话语,谁的心都会疼。
五岁的小小和那个著名的青年智障指挥家舟舟一样,患有唐氏综合征。在忻州市爱心特殊教育学校,有着一群和小小一样的孩子,他们被称为“特殊儿童”。
在忻府区逯家庄的路边有着几间不起眼的平房,房外的墙涂着天蓝色的颜料却掩盖不住墙本身的破旧,这就是忻州爱心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舍。进去以后,6间每间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就是孩子们的教室,40多个孩子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教室门外是一条马路,常有拉货的大车经过,荡起阵阵灰尘。
上午10时多,门外风风火火地进来一个女人。她就是这所特殊学校的校长田爱平。田爱平一边麻利地收拾着杂乱的办公室,一边说这两天她正在为学校的新校舍奔走着,能帮孩子们找到一所新学校是她的愿望。
学校是田爱平一手创办起来的,而办这样一所学校却不是她的本意。十多年前,她在村里办了一所幼儿园,由于教学经验丰富,很受家长的信任。1995年的一天,田爱平发现在幼儿园的大门外徘徊着一个中年人,脸上带着愁容。田爱平走上前去询问,这人才吞吞吐吐地说,他的孩子智商有些问题,去了好几个幼儿园,人家都不收,想来这里试试。田爱平让把孩子领来看看。当孩子被领到幼儿园时,她才发现这个孩子有严重的智力问题。在家长的苦苦哀求下,田爱平收下了学校的第一个特殊儿童。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随后一个50个孩子,9个老师的特殊学校建起来了。
在学校不大的教室里,墙壁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有手工、有绘画。走廊里贴着孩子们活动表演的照片。吃饭、穿衣服,这样的行为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很简单的,然而对于这样一群特殊孩子可能却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但是,他们仍能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创造奇迹,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绘制着自己的梦想。
田爱平说,每个“特殊儿童”只要经过身心、智能方面系统的、渐进性的训练,都有康复的可能,至少生活能自理。她拿出班上一个智力落后孩子的作业本,那上面写满了整齐的生字,这个孩子还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田爱平说这个孩子在普通学校无法学习,来到爱心特殊教育学校5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又拉着患有严重脑瘫的牛牛说,这孩子来学校之前,根本无法站立,经过一年的练习,现在已经能用助行器在院中活动了。
下午再见到田爱平时,她已是一脸倦容。原来,早上孩子们出去活动,由于没有操场,只能把孩子带到较远的、车辆稀少的场地,来回一趟累得够呛。她有些无奈地说:“忻州市有9270名特殊儿童,仅忻府区就有1500人,而特殊教育学校却只有这一所。学校太小,我现在已经不能再接收新学生了。”
十多年的特教经历,田爱平认识到一个朴素的道理:爱心就是一种奉献精神,是无私无畏。她也在用无私无畏给这些孩子们努力支撑着一片无雨的天空,虽然学校和孩子的前途可能依然会很渺茫。
采访结束了,告别了那些孩子。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日即将到来,我们能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吗?我想起一则国外的公益广告:一个智障儿童,茫然无助地看着这个世界,看着那些看到他的人们。旁边写着,不要因为怜悯而回避他的眼神,你的一个微笑对他很重要……
本报记者 郭 艳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