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3月31日专电(记者梁鹏)提起孤独症,很多人不了解;但提起电影《雨人》,可能很多人便会对孤独症有一些理解。据统计,全国目前有80万名14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但能够接受治疗的仅是很少一部分。同样,理解孤独症儿童,并愿意与他们作伴、训练他们的人更少。可以这么说,这些专业工作者是一群与孤独作伴的人。
在郑州北郊一处不起眼的地方,有一个专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机构康达能力训练中心。这是河南省第一家,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家由专业人士开办,训练孤独症儿童的专业机构。
该中心创办于2002年,现有60多名教工,一对一地训练60名孤独症儿童,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个省份。该中心主任张桂娥为了创办这所训练中心,辞去了残联工作。她说,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最早设在残联的康复中心,以弱智教育为主,但随着工作开展,自己发现孤独症儿童越来越多,而康复中心的能力只能保证15名孩子的有效救治。于是,自己下定决心辞职。为了这所学校,她卖掉了自己的住房,迄今已经训练了近300名孤独症儿童,这是她最引以为自豪的。
楚常全老师卖掉了自己的电脑公司,把全部资金投入到训练孤独症儿童中。记者见到他时,看到他脸上有两道长长的伤痕,他笑着说:“是孩子抓的。”
这所学校有60名专职老师,绝大多数是女性,为了让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她们所付出的耐心和艰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为了让孩子学会一个字的发音,她们可能要大声重复成千上万次;为了吸引孩子们注意,她们要不停地做各种动作;她们不是妈妈,却天天带着孩子一起吃、一起睡。许多老师的声音是沙哑的,一位女老师甚至被医生下令:要想以后还能说话,必须静音半个月。
为数不多的男老师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很难想像,他们怎么能像女性那样有耐心地面对这些“不听话”的孩子,千百次的训练可能没有结果,无法捉摸的孩子心理让小伙子们有时感到气馁,但让他们坚持下来的,是对孤独症康复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一位老师说:“不怕你笑话,有多少个深夜,我都是一个人流泪。但现在想来,那是一笔用痛苦历练出来的人生财富,它给了我坚强的毅力和韧性。”
与孤独作伴的人,是一种特殊职业。为了老师问题,训练中心曾多次登报招人,但有时一批10多个人中,几乎一个人都留不下,有的人几天就烦了,毕竟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元钱,而且要求应聘者必须要有特殊教育文凭。因此,能留下来的人,都是真正满怀爱心,愿意与孤独作伴,让孩子们不再孤独的人。
- 发表跟帖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