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孤独症支援网络 | 会员注册 | 会员登陆 | 会员中心 | 手机版
您当前位置: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浏览文章

“小神童”的面纱下为何是自闭症?

2007/11/7 10:48:57 来源:光明观察 作者:佚名 字体: 发表评论 打印此文


  11月5日《半岛都市报》报道:3岁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宋词,还能用简单的英语对话,今年刚满7岁的小琳琳(化名)曾被亲戚朋友称为“小天才”。然而,这个聪明的孩子上小学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课程听不懂,成绩也越来越差,甚至不肯跟人说话。今天上午,医生终于为琳琳找到了病根———自闭症。“医生,我这孩子从 
小很聪明,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今天上午,记者在市心理咨询中心看到,7岁的琳琳坐在医生的面前,无论谁说什么,她都低着头不说话,也不看人。

  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天性究竟是什么?热爱大自然,热爱玩伴,热爱童年游戏,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童年还会剩下什么?死板的英语单词,填鸭式的唐诗宋词,电脑游戏,甚至还有钢琴、绘画,前者是全方位的开发智力,充实童年的所有生活片断,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而后者只能让一个人过早的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童真、童趣,而成为一个“小天才”、“小神童”、“小大人”,而这些称号的背后,只剩下刻板的唐诗宋词、英语单词、钢琴或者声乐“三板斧”,如果没有真正的童年快乐经历,则这些所谓的神童称号,则是干瘪的、无益的。

  对于所有孩子是这样,对于那些比较少接触其他小伙伴的幼儿尤其如此。“早期智力开发”,应当说没有什么不好,但切记不能拔苗助长。怕只怕,“早期智力开发”一旦见了成效,则其父母就以为大功告成,在“小天才”的漂亮面纱之下,诸如孤僻、偏执、自闭,等等问题都被掩盖,那么,这种童真得不到开发的儿童,就极可能成为自闭症患者,对于津津乐道于“小天才”成功之道的父母来说,岂不是得不偿失?

  因此,幼儿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学会玩,这种玩必须是融入童年伙伴之中的玩,无论是邻居、亲戚朋友还是在幼儿园,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合群,假如孩子出现不愿意合群的情况,则应当鼓励其积极融入,这种积极的融入,对于一个人的未来人生之路,往往较英语单词、唐诗宋词来得重要,英语单词、唐诗宋词可以在后来的学校生活中获得,但童年童真童趣一旦失去,则是永远无法追回的。

  培养出一个虚假的“小天才”,其实正是父母教育不当一手造成的。

 

  • 发表跟帖
 以下是对 [“小神童”的面纱下为何是自闭症?]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全国自闭症机构分布图

点击地图可查询全国孤独症训练机构

瑞曼语训

瑞曼语训